愛吃“半生不熟”當心戊肝找到府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美食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為了追求新鮮口感,很多人喜歡食用生魚片、生腌食品;涮火鍋時“以防太老”吃沒涮熟的海鮮、肉片、動物內臟;炒豬肝時縮短爆炒時間以維持嫩滑口感……殊不知,這些行為可能增加罹患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風險。
我國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今年發佈了最新版《戊型肝炎防治共識》,在7月28日世界肝炎日即將到來之際,我們來了解一下戊型肝炎的症狀、危害以及預防措施。
戊肝成腸道傳播型肝炎首要病因
提到病毒性肝炎,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乙型肝炎,但其實不止於此。病毒性肝炎家族由甲、乙、丙、丁、戊5種類型組成,其中,只有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是通過糞口傳播的,而有數據顯示,戊型肝炎發病率及病死率已連續11年超過甲型肝炎。
回顧歷史,1955年至1956年印度洪水氾濫,流經新德里的亞穆納河水被城市污水污染,導致約10萬人感染不明肝炎病毒。1978年至1979年,印度克什米爾再次出現肝炎流行,約52000人感染、1700人死亡。研究者調查分析發現,這兩次肝炎均為水源播散,經血清學診斷,將其命名為“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國際非甲非乙型肝炎和經血液傳播的傳染病學術會議上,專家正式將經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命名為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而在此之前的1986年9月至1988年4月,我國新疆地區的和田、喀什和克孜勒蘇三地就因戊型肝炎流行累計感染119280人,致死705人,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戊型肝炎流行事件。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有2000萬人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其中約有330萬人會出現症狀。2015年,全球約有4.4萬人因戊型肝炎死亡,佔病毒性肝炎死亡人數的3.3%。
目前,戊型肝炎已成為我國腸道傳播型肝炎的第一大病因。據中國疾控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至2021年,我國年均戊型肝炎報告發病率為1.95/10萬,其中48.71%的患者年齡在45歲至64歲。
病毒傳播主要由飲食污染引起
大家可能覺得,戊肝是個“冷門”的肝炎,幾乎沒什麼印象,但事實上戊肝不僅一直存在,我國還是該病的高發國家。2010年至2019年,我國每年的戊肝發病人數在23682-29202人之間。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慢性傳染病,是我國的乙類法定傳染病。這是一種人畜共患病,主要通過飲用水、食物等污染形成的糞-口途徑傳播,可導致急性、慢性肝功能衰竭。戊型肝炎病毒基因1-4型與人類患病的關係最為密切。其中,HEV-1、HEV-2主要分佈于發展中國家,常因水源污染造成大規模流行;HEV-3、HEV-4主要分佈于發達國家,人畜均可感染,多因食用未煮熟的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動物的肉類或貝類引起。
在我國,戊型肝炎病毒最常見的基因型為HEV-1和HEV-4,進食半熟的肉類、海産品,或攝入被污染的飲用水、水果,或接觸病毒攜帶者的排泄物,均可能被感染。有研究者統計,我國養殖場的豬群中普遍存在戊型肝炎病毒抗體,在生豬肉製品中,豬肝的戊型肝炎病毒檢出陽性率較高,所以在烹飪時應特別注意食品安全。此外,戊型肝炎病毒可以污染水源,進而污染生活在其中的貝類。我國研究者檢測了環渤海灣貝類的情況,發現每千克貝類的戊型肝炎病毒陽性率為17.5%,其中陽性率最高的是毛蚶(28.2%),其次為泥蚶(14.3%)、花蛤(11.5%)。
除上述糞-口傳播途徑外,與戊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觸、輸入含有戊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或血製品,以及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孕婦在懷孕分娩過程中,均可傳播戊型肝炎病毒。
肝病患者合併感染或有性命之憂
現階段,戊型肝炎防控的主要難點是診斷不足,這與患者大多無症狀、醫療機構對戊肝的重視程度不足、相關篩查檢測較少均有關係。
從臨床經驗來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平均潛伏期約40天,大部分人感染後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僅有輕度肝功能異常,多能自行康復,病死率較低。但仍有5%至30%的患者表現為急性黃疸型肝炎,0.5%-4%的患者可能發展為急性肝衰竭,老年人、孕婦及存在基礎肝臟疾病的患者容易有生命危險。
急性黃疸型肝炎分為多段病程:前10天稱為前驅期,患者多表現為全身不適,包括乏力、厭油、噁心、嘔吐、發熱;接下來的2-4周進入黃疸期,患者出現皮膚黃染、肝區疼痛,尿色加深為暗褐色;黃疸逐漸消退後,進入恢復期。另有部分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黃疸會持續1個月以上,表現為膽汁淤積型肝炎,同時皮膚瘙癢、周身乏力、尿色加深等症狀也更為顯著。
部分特殊人群,如孕婦、老年人、慢性肝病患者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後可能進展為重型肝炎,病死率顯著增高。其中,孕婦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後病死率高達20%-25%,並可導致胎兒生長受限,增加流産、早産、胎兒宮內窘迫的風險。超過60歲的戊型肝炎患者稱為老年戊肝,由於老年人肝臟合成、分解及免疫功能均有所減退,感染後病程更長,且並發癥較多,所以死亡率也更高。
對於患有基礎慢性肝病,如慢B型肝炎、酒精肝、脂肪肝的患者,由於本身存在肝臟基礎疾病,合併感染戊型肝炎可能會加劇病情進展,易導致急性肝衰竭。一個現實情況是,我國乙型肝炎流行範圍較廣,若再重疊感染其他肝炎病毒,對患者而言如同火上澆油。有研究發現,乙型肝炎患者合併感染戊型肝炎後會出現更嚴重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異常,出現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的幾率明顯增高。
需要提醒的是,雖然戊型肝炎病毒主要感染肝臟,但部分患者在感染後還可能出現肝外損害,如腦炎、甲狀腺疾病、心肌炎、胰腺炎、腎炎、血小板減少、貧血等。所以,不要因為大數據顯示很多戊型肝炎患者症狀較輕,就不重視這種疾病,若因為個體差異自己不幸成為症狀較重的那部分患者,可是有性命之憂的。
三招避免病從口入
疾病的防治重在“防”,預防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
1.管理傳染源:患者居家隔離做好消毒
急性戊型肝炎患者應居家或住院隔離至發病後3周。具體來説,居家隔離的患者應單獨使用食具,儘量使用獨立衛生間。患者使用過的食具應用開水煮沸15-30分鐘,穿過的衣物應使用250mg/L-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所接觸的物品表面應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劑消毒。原則上,患者的排泄物或嘔吐物,也需使用20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溶液浸泡消毒2小時。處理患者的嘔吐物及排泄物時,應佩戴口罩及手套,然後徹底洗凈雙手。
2.切斷傳播途徑:貝殼類、豬肝等確保熟食
戊型肝炎病毒對熱敏感,充分烹飪食物可使之滅活,但不同研究發現滅活該病毒所需的溫度及時間存在差異。有研究發現,含有戊型肝炎病毒的豬肉製品加熱至71℃以上,維持5分鐘,病毒仍具有傳染性,加熱20分鐘方可使之徹底滅活。另外,水加熱至100℃,沸騰10分鐘也可使之滅活。戊型肝炎病毒有4種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對溫度的敏感程度不一,安全起見,日常生活中儘量飲用開水或涼白開,避免食用來歷不明的用冰塊製備的飲料。食物烹飪過程中,注意做到生熟分開。與普通食物相比,貝殼類海産品及豬肝等動物內臟的戊型肝炎病毒陽性率較高,應確保煮熟後再食用。
3.保護易感人群:建議接種戊型肝炎疫苗
感染過戊型肝炎病毒的患者血液中可檢測到抗體,但該抗體的保護性和保護期尚不清楚。對於16歲以上戊型肝炎病毒感染風險較高的人群,如長期接觸動物的畜牧業工作者、疫區旅行者、餐飲從業者、集體生活人群,及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後可能病情較重的慢性肝病患者、育齡期婦女、老年人等,可根據0-1-6月間隔接種3針戊肝疫苗,預防感染。全球首個戊型肝炎疫苗已于2012年在我國獲批上市。在一項長達4.5年針對11萬名受試者開展的長期隨訪中發現,接種戊型肝炎疫苗後,接種組發病率為0.3/萬,對照組發病率為2.1/萬,疫苗保護率為86.8%,具備良好的長期保護效果。
目前,尚無針對戊型肝炎的特異性抗病毒藥物,好在大多數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無需特殊治療,主要採取的是對症支援治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發現自己有食欲不振、厭油膩、疲乏無力、皮膚黃染、尿色加深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特別是老年人、孕婦、慢性肝病患者、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的患者,明確病因儘早治療才是上上之選。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愛吃“半生不熟”當心戊肝找到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