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中國味道巴蜀韻,文旅走廊詩畫情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的建設,則是遵從這一戰略的重要工作內容。

讓文化有傳承,以家風帶國風

近一年來,眉山市廣大幹部群眾堅持以尊崇敬仰的態度、守正創新的精神、觀照當代的自覺,錨定弘揚三蘇文化、東坡文化發展目標,一體推進文化遺産保護、研究挖掘、教育傳承、轉化利用等各項相關工作,奮力打造堅定文化自信的“眉山載體”,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三蘇祠景區接待遊客4.09萬人次,同比增長110.9%;門票收入115.5萬元,同比增長351%。這和四川各地作出的努力息息相關。比如四川人藝新版話劇《蘇東坡》的巡演、四川博物院的“高山仰止·回望東坡——蘇軾主題文物特展”等活動,對東坡文化進行了廣泛、持續的宣傳,讓蘇東坡這個文化形象走進了更多人的內心,讓這位古代文豪收穫了更多的“東坡粉絲”。另外,三蘇祠開展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也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感受“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蘇祠對聯)的文采風流。

遊客們遊覽了三蘇祠,了解了“是父是子”,更深刻體會了這句話的深遠意義。以家風帶動國風,三蘇祠日益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基地。

如今走進三蘇祠,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景象:一群群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各種讀書研學活動。活動間歇,孩子們輪番用三蘇祠裏的古井水洗臉洗手,以這種遊戲的方式來與千年前的三蘇父子進行“文思如泉”的互動。三蘇祠的自然景色非常美麗,令人心曠神怡;三蘇祠的文化韻味別樣清香,可以沁人心脾。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文化發展金風激蕩。與眉山市相鄰的自貢市,以“鹽、龍、燈、紅”四大文化聞名遠近。其中自貢燈會始於唐宋、興于明清、盛于當代,以其巧奪天工的設計、精湛絕倫的工藝、繽紛炫彩的效果名播四海、蜚聲中外。2022年,自貢市以綵燈産業為主的文化出口額達到4406萬美元,同比增長55.25%,總量居四川省第二,增速居四川省第一,為創建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礎。

以燈為媒,自貢積極創建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2023年第一季度,自貢綵燈企業在美國、法國、愛爾蘭等10個國家開展了境外綵燈項目35個,實現文化出口1470萬美元,同比增長42.75%。

眉山相鄰的另一座城市樂山,持續地做好樂山大佛景區的文化傳承和文物保護工作。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的組建,有利於引進培養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設施設備齊全的實驗室,開展保護基礎科學研究,構建起樂山大佛保護、研究、利用的科學體系。當地通過深入挖掘大佛文化和景區歷史遺存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文化內容,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力巴蜀文旅走廊建設。

讓科技來帶動,以文化來築夢

今年“五一”,成都市雙流區黃龍溪古鎮的遊客數量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準,達到日均5萬人左右。玩水是當地的傳統遊樂項目,已有多年曆史。源自錦江的水流凈化後引入古鎮,不但水質更加乾淨衛生,水量還可以分時段控制大小。這些可喜的變化,都來自於“科技+”的力量。

位於眉山市東坡區的網紅打卡地“水街”,更是依靠“科技+文化”的模式風生水起。瑰麗炫彩的燈飾,水波簇擁的舞臺,清麗絕俗的歌唱,古風雅致的漢服……合成一個精彩的世界,人們在小橋邊穿梭來去,在岸欄邊魚貫而行,就好像穿越在古代盛世裏、漫步在天宮大街上。

“錦江春色來天地”“門泊東吳萬里船”,詩聖杜甫為成都寫下了流傳千年的名句,也為錦江區東門碼頭早早量身定制了廣告語。物換星移,時代更替,新時代的東門碼頭髮生了振奮人心的蝶變,巴蜀文旅走廊從這裡沿江向前建設延申。這個項目,運用“遊船載體+媒體裝置+戲劇場景+建築群體”的方式,借助科技手段創新展現天府文化景觀。利用數字光影技術在建築立面、堤岸等處呈現出多維空間場景秀,復原出東門碼頭曾經的繁華景象。

夜遊錦江,心情激蕩。畫舫如夢,乘波踏浪。從東門碼頭到九眼橋,成都文旅集團打造了一條精品夜遊線路。沿江兩岸,依靠科技手段佈置了大量的酷炫效果,讓人仿佛穿越古代。錦江岸過盡千帆,合江亭魅影翩躚,九眼橋如夢似幻,船舷外若有仙山……如果碰上水霧天氣,就可以真切體會出白居易詩句裏“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童話氛圍了。

遊船折返,行將靠岸,忽有畫面如山,起自錦繡岸邊。原來,該項目把東門碼頭附近的高大建築外墻,設計成科技幕墻,演繹出五彩繽紛的錦江文化歷史,讓人們可以在遊覽中“一眼千年”。據工作人員程老師介紹,錦江夜遊項目中使用了大量科技,大大提高了節目的綜合水準。

讓鄉村能振興,以發展為回應

農業和文旅融合發展,共建巴蜀美麗宜居鄉村。這樣的鄉村振興,既有春華秋實的喜悅,也有良田美景的醉心。鄉村振興,回應了群眾追求物質文化發展的呼聲,農旅融合是其中一種重要的發展方式。

“漠漠水田飛白鷺”,這句唐詩用來形容四川省隆昌市胡家鎮的稻田非常合適。白鷺翱翔,碧波盪漾,小龍蝦在悠閒地遊蕩。田裏不能用農藥,否則小龍蝦會養不好。當地人介紹,白鷺和龍蝦是“環境監測員”,督促著人們重視水質和環保。這裡的小龍蝦品質好,通過冷鏈運輸能賣到廣東、上海去。

水田旁邊,一條“長城”綿延向前。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修建的水利渡槽,有一個美稱叫“十里長虹”,現在是一個網紅景點。隆昌市相關部門正在考慮把這裡的“十里長虹”和“萬畝水面”整合打造成文旅項目,實現“長虹臥波”的壯闊美感。當地群眾也開始自發嘗試文旅發展,於今年“五一”期間舉辦了小龍蝦節。“釣蝦的場景很火爆,人們釣蝦的勁頭比吃蝦更大。”胡家鎮一位鄉鎮幹部表示。

農旅融合,農業是基礎,文旅是亮色,裏面大有文章可做。在15米高臺遠眺,看見這裡壯闊的農田美景。目之所及,路成網、渠成係、田成格,成為巴蜀文旅走廊上的美麗鄉村一景。把産業和文旅結合起來,把收穫和美景結合起來,把精神和物質結合起來,農旅融合在這裡得到鮮明的體現。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農耕美景是在原來的廢棄土地上打造出來的。作為隆昌市鄉村振興示範區,胡家鎮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將“撂荒地”“巴掌田”等邊角余料整合成連片良田,為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推進農旅融合奠定了基礎。

遂寧市安居區常理鎮海龍村,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以沼氣研發技術聞名全國。現在這裡建起了大型的綜合性景區海龍凱歌,成了巴蜀文旅走廊上一顆耀眼的“文旅新星”。

走在景區裏,看到的是風光,感受的卻是文化。沼氣池、村史館、老食堂、供銷社……遊客一路前行,好像走在歷史長廊裏,穿越回到了多年以前。目前,這裡已經建成了4A級景區,正在進一步深化打造。,綠草鮮花,五穀莊稼,合成一幅美麗的田園山居圖,展示宜農宜旅的産業新路。

“沒想到,海龍凱歌這麼快就遇到了發展瓶頸。”遂寧市文旅局工作人員魏偉解釋,這個“瓶頸”就是停車場太小了,很難滿足遊客停車需求。景區春秋兩季是相對旺季,遠近遊客紛紛前來,公共資源就相對緊張一些。尤其是去年開業時,人實在來得太多。其他重要節假日,人流量也都不小。

王安石詞中寫到:“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這句詞用來形容海龍凱歌很合適,用來形容巴蜀文旅走廊也很合適。一卷涵蓋巴山蜀水的巨大國畫,散發中國味道,流動巴蜀神韻,正在鋪展上色,正在形成佳作。

中國味道巴蜀韻,文旅走廊詩畫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巴蜀地區,當之無愧。“物華”就是指巴蜀的物産韻,“天寶”就是指巴蜀的氣候韻,“人傑”就是指巴蜀的人文韻,“地靈”就是指巴蜀的山水韻。巴蜀韻的文旅走廊,把這些美妙韻律協調在一起,整合形成一個更加美妙的樂章,奏出國風大雅,唱出文化芳香。記者 劉海天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中國味道巴蜀韻,文旅走廊詩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