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輿情

末班車太早?公眾夜間出行的難題待解

據上觀新聞7月17日報道,上海地鐵2號線由於實行大小交路運作模式,部分列車以廣蘭路為終點站,乘客們需經此站換乘後續列車。而東延伸段末班車時間設定為22時30分,市民們從終點站下車後,後續接駁成了難題——公共交通換乘線路少或者停運時間更早,有出行需求的乘客不得不選擇打車或者拼黑車。隨著夏令時節氣溫攀升、雨水增多,這一困境日益凸顯。

夜間出行乘客人數相對較少,因而,多數地方的公共交通工具都會在夜間選擇區間運作或者較早結束運營時間,以提高運營效率、避免空駛、減本增效。但對於不少大城市而言,晚上10點、11點其實並不算很晚,一些上班族在這個時間點還是會有出行甚至通勤的需求。同時,選擇在晚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往返火車站和機場的乘客也不少,尤其在經濟持續恢復、暑期客運高峰到來的當下,公眾對於公共交通運營的依賴又進一步增強。

公眾夜間出行的需求是現實存在的。如果公共交通工具換乘、接駁出現斷檔,確實會給有需求的群體造成一定不便,也極有可能導致上述報道中的情況出現,即公眾不得不花高價出行,黑車趁虛而入,進而滋生新的交通安全和治安隱患。

造成公共交通工具之間接駁斷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鐵和公交的運營分屬不同的企業,保證聯程線路合力、預留足夠換乘時間需要企業之間互相配合;公共交通工具在夜間需要檢修保養維護,超負荷運營不利於車輛行駛安全;夜間客流不盡穩定、盈利空間確實有限甚至無法盈利……

既然是公共交通工具,就不能只算經濟賬。公眾夜間出行難實際上是民生問題,對合理的民生需求,有關部門應予正視,積極研究對策,多一些因需而變、因時因勢而為。

當然,夜間公共交通提供的服務並不需要完全對標日間的標準,能夠滿足公眾的基本訴求即可。具體到夜間公共交通線路開到幾點、線路如何佈局、發車間隔多久,不同交通工具之間如何高效換乘等,還有待有關部門進一步聽取公眾意見和需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拿出更科學、穩妥的解決方案。

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北京遊客數量激增,公交、地鐵因此開啟了“最強延時運營模式”——除了一些線路把首末班車時間相應提前或者推遲外,個別線路還堅持夜間不停運,讓淩晨抵京的旅客有了更多交通選擇。而廣東廣州、江蘇蘇州等城市也曾在一些特殊時間節點,探索地鐵24小時運營,以應對高峰客流,保證公共交通安全。

近年來,一些城市在不同公共交通工具接駁換乘方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比如,開通守夜線路並預留合理候車時間,以保證末班航班、鐵路的乘客能坐到車;不同公共交通工具之間安檢互認、優化換乘流程以保證效率,等等。

化解公眾夜間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難題,疏通夜間公共交通的堵點,既符合公眾期待又契合城市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希望有關的優化制度和措施能夠來得快一些。

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末班車太早?公眾夜間出行的難題待解)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