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輿情案例

被造黃謠博主的“教科書式維權”能複製嗎?

據中國新聞網7月16日報道,近日,一名網紅髮布視頻講述自己被造黃謠後報警、取證及保全證據的經過。該網紅稱,此前有不雅照片在網上流傳,有人指認其中的人是她。這些照片被大肆宣傳,甚至有人借此牟利。為了取證,其臥底進入一個收費的“吃瓜群”,利用“區塊鏈證據保全技術”收集證據,並前往公證處進行公證,同時要求相關賬號主體賠禮道歉。視頻發佈後引起了網友熱議,不少網友對其取證追責的行為表示鼓勵、支援。

在網際網路上,有人被造黃謠、被惡意修圖等事件不時發生,但結果往往是“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加害人在螢幕指點之間,數分鐘就能編造出一段黃謠,而受害人為找出造謠者,往往需要投入數倍乃至數十倍時間和精力,可謂千難萬難。

上述事件中的當事人面對造謠和網暴,應用數字技術,破解維權確認難、調查難、取證難,堪稱“教科書式維權”。一方面,這會對有類似遭遇的受害者形成一定的示範和鼓勵,讓他們能夠積極拿起法律武器,採取相應的措施,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另一方面,這會對一些在網路上隨意“按鍵傷人”的人形成更多的震懾——造謠,是要付出代價的。

有必要説明的是,上述維權涉及的區塊鏈證據保全技術,是一種全程記錄網際網路電子數據的手段。早在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網際網路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已明確,對於通過區塊鏈等證據收集認證的電子數據,網際網路法院應當確認。同年,杭州網際網路法院上線了全國首個電子證據司法區塊鏈,用戶通過電子證據平臺就可以形成區塊鏈證據,並提起訴訟。

應該説,區塊鏈等技術在維護網際網路安全和保護個人權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值得進一步推廣。但同樣應該正視的是,不是每個受害者都具備像上述事件當事人一樣的能力和實力,能夠花時間和精力、運用技術手段開展調查取證,並進行後續維權,畢竟,私力救濟相對薄弱,也有諸多不確定性。

對他人隨意造黃謠或施以網路暴力不僅侵害公眾合法權益,而且敗壞社會風氣和秩序,相比私力救濟,人們更期待的是更健全的公力救濟為受害者提供更多的支援和幫助,讓他們能夠更便捷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同時,相關平臺作為資訊傳播的主要渠道,須加強對用戶發佈內容的審核和管理,及時刪除和攔截違規內容,切實履行管理責任,維護健康、有序的網路環境。

一些造黃謠行為牽涉人數眾多、社會影響惡劣,或直接擾亂線上社會公共秩序,這時司法機關也應主動出擊。近年來,“能動司法”“能動檢察”等理念逐漸走向實踐,辦案人員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作為,提前、主動介入相關案件偵辦,不僅有助於降低受害方的維權難度和成本,也有利於揪出躲在暗處的造謠者,讓其付出沉痛的代價,從而防範類似行為和案件的發生。

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按鍵傷人”必將自食其果。遏製造黃謠不能僅靠被害者教科書式的自助,而需社會各方共同加強網路治理、維護網路秩序,在這方面,各相關部門近來也是動作頻頻。期待各方努力之下,網際網路世界能多些美好和善意,少些罪惡和污濁。

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被造黃謠博主的“教科書式維權”能複製嗎?)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