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讓機器人變得更聰明
“看得見”“聽得懂”“能行走”“會思考”……近年來,機器人的智慧邊界持續拓展,繪就了生産生活數字化新圖景,這離不開一群持續探索機器人技術的工程師。
一台切割機器人正“盯著”鋼板上的紅色鐳射線,機械臂沿著線切割,火花四濺。走進蕪湖行健智慧機器人有限公司,車間裏多個工業機器人正在工作。
怎麼讓機器人的作業軌跡更加精準,是機器人演算法工程師張富強的工作內容。
“簡單來説,我在優化機器人的‘眼腦協調’能力。對機器人通過‘眼睛’也就是視覺感測器捕捉到的資訊進行處理,為機器人計算出一條誤差在0.5毫米內的切割、焊接路徑。”張富強説。
“就像行健公司的工業機器人能替代傳統焊接、切割工一樣,未來的智慧製造會逐步把勞動力從高勞動強度、高危險性崗位中解放出來。人機協同工作推動生産製造模式升級。”蕪湖機器人産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運營部長吳昊説。
不僅在工業製造領域,在倉儲運輸、家庭服務、教育娛樂、應急救援等場景中,都能看到機器人的身影。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小飛”機器人,就作為一名小“助教”出現在中小學課堂裏,輔助學生學習人工智慧知識。
硬體開發工程師陳志軍的電腦螢幕上密布著大大小小的框架圖,這些是構成“小飛”機器人的各個“器官”:控制器、感測器、處理器、記憶體……每一項元器件都制定了詳細的技術參數。
“我的工作是要把對‘小飛’的功能、感知技能、運動控制等構想,用最合理的電路和最優的成本實現,讓它順利運作。”陳志軍介紹,這需要掌握不同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和應用要點。
“十三五”以來,我國機器人産業年均複合增長率約15%,2020年機器人産業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
在旺盛的需求下,機器人工程專業應運而生。與開發機器人運用了多學科技術一樣,機器人工程專業複合性強,結合了機械、電子、控制、電腦、傳感、人工智慧等多領域知識。
“本科階段的機器人工程專業主要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如培養學生熟悉機器人結構,理解機器人工作原理,裝調、改造機器人。”合肥工業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副院長孫偉説。
從業後仍在學習的陳志軍掏出手機,螢幕上是已預約的一節四足協作機器人運動控制研究的直播課程。“機器人越來越智慧,從業者也要自我革新,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他説。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他們讓機器人變得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