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點事件

博物館去雜音也要豐富好聲音

國家博物館發佈通知,自本月16日起,未經許可,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館內開展講解活動。而早在國博之前,河南、遼寧、廣東等多個省級博物館已出臺這方面的明確管理辦法。去“雜音”正成為博物館的共識。

202307114a2a039c773e47af8752ccfd62bcdc8d_20230711fbac992ce7214cdfb959ff1fe158dde8

近些年來,博物館之熱有目共睹。旺盛需求之下,以博物館講解為經營業務的個體、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可由於行業缺乏準入標準,亂象層出不窮。放眼各大博物館,總能看到一群群人圍著一個個滔滔不絕、聲音洪亮的導遊,不僅影響了其他遊客觀展,還可能對館內文物造成損壞。更讓人憂心的是,一些導遊為吸引遊客,在解説詞中大量引用未經考證的傳聞、野史。無規矩不成方圓,作為公共教育場所,博物館及時出手立規,是對秩序的維護,也是對歷史嚴肅性的保護。

當然,就許多博物館的管理規定來看,也並非一刀切式排斥外來講解。畢竟,講解員與講解器供不應求仍是很多熱門博物館的共性問題。巨大缺口之下,只靠博物館擴大內部講解隊伍、提高服務品質,並不現實。實踐中,平衡參觀秩序和開放講解的有益探索其實也已有不少。比如,北京市文物局就明確,社會團體及個人在博物館內開展講解服務要經過考核、培訓,博物館將建立白名單,對考核通過者進行規範管理。此外,也有人提出,網路之上不少網紅講解的歷史故事聽起來有滋有味,各個博物館能否與他們更多聯動?總之,立好規矩、設好門檻,在去除“雜音”的同時,善於利用、挖掘更多社會上的“好聲音”,方是破解困局之道。

善用技術也是豐富講解力量的重要方式。走進莫高窟第285窟1:1複製洞窟,戴上AR眼鏡,以九色鹿為原型的數字講解員“敦敦”將觀眾帶入1400多年前的西魏時期,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相互交融,原本靜態的壁畫在墻壁上跳躍起來;走進三星堆遺址博物館,戴上MR眼鏡,現實場景與虛擬影像融為一體,古老的文物如同置身於千年前的巴蜀大地上,向今天的人們講述彼時的生活萬象……種種新潮的遊覽方式,讓遊客們大呼過癮。事實説明,講解並不一定是一人講眾人聽的單向輸出,也可以是虛擬的、沉浸式的、互動式的。敢於探索、敢於突破,以技術為講解賦能,或有事半功倍之效。

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講解是連接歷史和現實的橋梁。明確參觀的邊界與規則,豐富講解的內容與形式,不僅能給遊客帶來新奇體驗,更能讓遊客真正與文明對話,感受那份強勁的文化感染力。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博物館去雜音也要豐富好聲音)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