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精繪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
去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這是黨的十九大以來總書記第二次到四川考察調研。
“保護好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的前提,也是守護好中華文明搖籃的必然要求。”“四川地處長江上游,要增強大局意識,牢固樹立上游意識,堅定不移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守護好這一江清水。”……在四川宜賓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江口,眺望三江交匯處,聽取當地推進長江流域生態修復保護、實施長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況介紹。
為了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韆鞦,習近平總書記傾注了大量心血。
殷殷囑託的背後,是時代賦予成都的重大使命。雪山河流、山林濕地、平原草甸……中國版圖上的成都,因其4500多米的地勢落差,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載體,在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的同時,守護著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雪山下的公園城市”
成為成都的靚麗名片
“過去這兒什麼都沒有,全是農田和一片水洼。”25歲的王文瑩站在四川天府新區規劃廳(以下簡稱“規劃廳”)外的廊道上,一邊望向興隆湖北岸一邊説,今天的興隆湖天藍水清、成都科學城環湖而生,很難想像這裡在當時只是鹿溪河流域的一處泄洪洼地。
作為興隆湖的“原住民”和規劃廳講解員,王文瑩見證了興隆湖這些年來的蛻變,她常對別人説,這裡發生的不僅是“變化”,而是“巨變”。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天府新區時指出,天府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
此後,成都在全國首次全面提出了建設“公園城市”。
五年來,總書記的囑託猶在耳畔,成都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把公園城市作為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推進公園城市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實現從“首提地”到“示範區”的理念之變、路徑之變、使命之變,“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成為成都的靚麗名片,一座城綠相融、人城和諧的大美公園城市畫卷正徐徐展開。
回想當年,歷經14個月的興隆湖水生態綜合提升工程仍讓王文瑩印象深刻。“治理後,水質從IV類水變成了現在的總體Ⅲ類水,肉眼就能看出變化。”她説,現在,湖面上不僅經常看見“巡邏”的水生態專業監管人員,還會碰到無人艇、無人機這類高科技設備在不時巡查,“一汪綠水離不開所有這些水生態守衛者的努力。”
在她看來,興隆湖的改變不僅為周邊居民帶來了“綠色”福利,也為交通、教育等帶來了不少新的發展機遇。她説,以前去春熙路,要坐公交車換乘客運車、地鐵,耗時約1個半小時,如今成都地鐵18號線正式運營,50分鐘左右就能抵達市區。
王文瑩感慨,我熱愛著這片土地,這裡有家也有夢。
持續推進“五綠潤城”
公園城市之美可感可及
青山掩映之中,萬物生長。
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城市中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內,植物學專家帶領著孩子們一起認識外來入侵物種,一花一木,辨其蹤跡,這是龍泉山以更大力度、更實措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之一。
就在上個月,第二屆大熊貓國家公園知識競賽拉開帷幕,通過“以賽代宣”的方式,讓高山峽谷間的小動物,從“幕後”到“臺前”,在一道道賽題間奔涌的是成都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注腳。山林之間,還生活著諸多野生動植物,其中高等植物2000多種,包括珙桐、獨葉草、紅豆杉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脊椎動物300多種,包括大熊貓、川金絲猴、雪豹、羚牛、綠尾虹雉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還有小熊貓、紅腹錦雞、獼猴、大鯢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山脈之外,城市之中,“頂流”花花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遊客行至成都,一睹其容;白鷺翻飛在錦江之上,在奔涌的水花間捕捉遊魚;成都鳥類名錄2023版正式發佈,其中新增鳥類記錄51種。
這是成都對“綠”的寫意之一。目前,成都正以青山綠道藍網優化城市生態空間格局,正在縱深推進實施“五綠潤城”示範性工程。縱觀公園城市建設“成績單”——去年全年,成都新建各級綠道831公里,新增各類公園84個,全市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0.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升至44.5%,較2021年分別增長0.17和0.2個百分點。林草産業總産值970億元。
以公園、綠道等開放空間為載體,成都先後舉辦了2022年成都公園城市國際花園季、2022成都花展,同步舉辦天府迎春賞花節、荷花季、天府芙蓉花節等活動100余場,形成公園城市薈·花重錦官城IP集群,讓公園城市之美成為市民觸手可及的美好感受。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保護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大美天成的生態本底需要持久保護,而良好的生態環境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作為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成都第二水源地,李家岩水庫的建設備受關注。“大壩主體填築至720米高程,對整個工程意義重大。”成都環境集團李家岩公司副總經理丁勇介紹,之前上游圍堰是707米,可抵禦20年一遇洪水;為了提升防洪標準,今年度汛前需將大壩主體填築至720米,可抵禦100年一遇洪水。水庫下游有4鎮26村(社區)6萬餘人,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可將下游發生洪水過壩的風險降至更低。
現在的成都正值六月初夏,蔚藍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滿目的綠樹……滿眼皆是宜人如畫的景色,令人忍不住讚嘆:這座城市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這背後,離不開成都對“天更藍、水更綠、地更綠”的久久為功。
過去一年來,成都以更高標準深入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繼續以改善環境品質為核心,更加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抓手,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深化“四大結構”調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重點領域關鍵突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2022年來成都生態環境的治理成效如何,一組數據足以見得——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氣,PM2.5年均濃度3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岷、沱江水系成都段地表水水質總體呈優,實際監測的114個斷面中優良斷面佔比100.0%,同比上升2.6個百分點,無Ⅳ-Ⅴ類、劣Ⅴ類水質斷面;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生活垃圾焚燒率均達100%……
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成都不斷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綠色正在成為蓉城最厚重的底色。
瞄準“雙碳”
加快優化調整“四大結構”
自從“碳小屋”建好以後,成都市武侯區簇錦街道的李阿姨和鄰里的關係和睦了不少。“以前捨不得丟的廢棄物總愛堆著放在一起,有時候還影響鄰里關係。”對比以前,現在有了這個小屋,可以把垃圾拿到這裡來分類清運,還有獎勵,李阿姨為“碳小屋”點讚。
李阿姨口中的這個小屋,是在成都市武侯區簇錦街道投入使用的全國首個碳中和垃圾分類小屋,是“政府主導+居民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垃圾分類新模式的有效載體,同時也是“雙碳”時代新型城市高品質發展“五社聯動”(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社會資源及社區自治組織的聯動)的最佳示範基地。
“碳小屋”只是成都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一個縮影,實施近零碳排放區試點項目也是其中一項有力舉措。2022年來,成都已聚焦減排潛力大、低碳基礎好的園區、工業企業、公共機構、景區、社區五個領域,評審確定了24家試點創建單位,其中有21個試點基本完成創建目標,比如園區試點之一的成都綠色氫能産業功能區,就成功實施了能源再利用、廠房屋頂光伏發電、企業能源審計、綠色電力交易等10個節能改造或低碳管理項目,園區減碳效益明顯。
與此同時,作為貫徹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以及順應超大城市治理規律和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成都還在加快構建以“碳惠天府”為品牌的碳普惠機制。
截至目前,該平臺註冊用戶已突破190萬,累計推出19個線上碳積分場景和44個低碳消費場景,累計消納碳減排量約6萬噸、認購資金近100萬元,使生態建設、企事業節能降碳産生的環境效益實現價值轉換。
力爭本年度新培育鏈主企業5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20家以上,新招引重大産業化項目30個以上……瞄準“雙碳”目標,成都今年將繼續聚焦“四大結構”優化調整,以綠色低碳産業建圈強鏈為抓手,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全市綠色低碳産業産值爭取達到2600億元。
以青山為底、綠道為軸、江河為脈,成都持續讓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不斷融入市民群眾生活,刷新著公園城市的發展底色。記者 劉依林 李菲菲
來源:成都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精繪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