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

數字帶、綠色帶、創新帶三頻共振顯效果

春江水暖,百舸爭流。今年一季度,長江幹線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8.71億噸,同比增長6.2%。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縱深最長、覆蓋面最廣的黃金經濟帶,在奮進新征程的開局起步中,長江經濟帶發揮高品質發展主力軍的作用,強化科技支撐,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數字賦能 暢通雙迴圈

暮春四月,地處長江下游的安徽港口集團蕪湖有限公司國際集裝箱碼頭,貨船雲集,岸橋林立,一輛輛滿載貨物的集卡正有序通過智慧無人閘口。不遠處的堆場上,場橋設備正快速對集裝箱進行無人化裝卸作業。

“借助5G、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我們加快建設無人碼頭,打造綠色智慧港口,同時,與上海洋山港等長江經濟帶沿線港口合作,構建依託長江、輻射全國、連接海外的鐵水聯運主樞紐。”安徽港口集團蕪湖有限公司技術設備部副部長包國進説,今年一季度港口貨物吞吐量達604.62萬噸,同比上升6.56%。

擁抱數字化浪潮,長江經濟帶加快打造“水陸空”一體化聯動的對外運輸大通道,積極探索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融合應用,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

“通過自動抓取資訊的數據系統,滾裝運輸市場運作情況做到實時可控,我們推出‘景氣指數’‘價效指數’‘綠色指數’三大指數,在助力運力供需精準對接的同時,實現物流成本最優化。”湖北省宜昌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胡朝暉説。

依託數字化賦能,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果園港也加快了港口智慧轉型步伐。今年前兩個月重慶果園港實現吞吐量416.8萬噸,同比增長13.1%;集裝箱貨運量超過15.6萬標箱,三年來首次出現內外貿貨物雙增長。

在蕪湖江北新區,“東數西算”蕪湖數據中心集群正在加快建設。

“作為全國十大數據中心集群之一,我們與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數據中心集群協同發力,共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長三角國家樞紐,為暢通雙迴圈築牢數字底座。”蕪湖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副局長方堅説。

今年4月初,長江航運公共服務平臺——“長江e+”正式上線,數字賦能正為長江“黃金水道”插上智慧之翼。

“公共服務平臺的上線和發佈只是一個起點。”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劉亮表示,以智慧長江建設為抓手,打造長江航運智慧管理和綜合保障平臺。同時,積極構建長江航運信用管理體系、規範建設統一開放的長江航運市場,最終實現長江航運的高品質發展。

綠色轉型 激活新動能

403秒!日前,位於合肥科學島的“人造太陽”再次刷新穩態高約束模式電漿體運作的世界紀錄,這一重大突破對人類加速實現綠色、清潔的聚變發電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加快轉型發展,技術、模式、産品密集“上新”,激活發展新動能。

在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七星臺鎮,站在長江大堤上眺望,一艘艘正在建造中的萬噸巨輪靜臥在造船平臺。

“傳統造船向綠色新能源船舶迭代升級帶來新機遇。截至一季度末,宜昌已經形成40家造船企業、100余家航運公司的産業集聚,船舶製造的‘含綠量’‘含新量’持續增加。”宜昌市港航建設維護中心黨委書記梅常春説。

衝壓、焊裝、涂膠、檢測……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蕪湖生産基地的智慧化産線上,300多台機器人密切配合,製造過程如行雲流水,平均每90秒鐘就有一台新車下線。

“瞄準産業關鍵核心技術,我們持續加大科研攻關,打造綠色工廠,推動産品創新迭代,穩步拓展國際市場。”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鄔學斌透露,一季度奇瑞累計銷售汽車33萬餘輛,同比增長44.1%,創下歷史新高。

順江而下,在眾多創新藥企集聚的張江高新區,42家生物醫藥企業與50家金融機構在上海科創辦的推薦下現場接洽,融資規模超過20億元。

在上海,從孵化出創新藥和高端裝備的大科學裝置,到《流浪地球2》中的外骨骼機器人,再到賦能中小企業的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科技與産業深度融合,為建設水清岸綠産業優的美麗長江經濟帶注入澎湃動能。

今年一季度,上海的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産值分別增長10.7%和6.2%,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和3D列印設備等新産品産量增速分別達到33.4%、36.2%和68.1%。

“強化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不但沒有影響經濟發展,反而倒逼産業更快、更高品質發展。過去5年,安徽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1%,增速位居全國前列。”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長江處副處長楊淺説。

協同創新 塑造新優勢

發展規劃發佈、路網建設加速,春天伊始,湖北宜荊荊都市圈建設好消息頻傳,這個千萬級人口、萬億級生産總值的城市群未來有望成為僅次於武漢都市圈的第二大都市圈。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武漢都市圈、長株潭都市圈、南昌都市圈……在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棋局下,長江經濟帶都市圈加快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有機互融,不斷開闢新賽道、塑造新優勢。

今年2月,武漢、長沙、合肥、南昌四市協同黃石、岳陽、安慶等12個觀察員城市簽署《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合作行動計劃(2023-2025年)》,力爭促進科技創新、基礎設施、資源配置、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協同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

長三角科技資源共用服務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長三角大型儀器數量增長到44671台/套,儀器總價值超過500億元。

“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的年均增速超過了9%,呈現研發經費與人才集聚加速、前沿科學與技術融合加深、科創資本與産業賦能加強三大趨勢。”上海科學學所長三角協同創新研究人員説,科技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創新提供了高品質科研協作服務。

在位於武漢光谷的TCL華星第6代半導體新型螢幕件生産線擴産項目現場,記者看到,工人正抓緊時間對新設備進行調試,新産線今年上半年將實現量産。

在武漢的輻射引領下,武漢城市圈城市攜手打造“光芯屏端網”産業走廊,形成研發在武漢轉化在城市圈、主鏈在武漢配套在城市圈、融資在武漢投資在城市圈的發展格局。今年一季度,湖北全省高技術製造業增速達9.3%。

政務服務“跨域通辦”、教育資源合作共用、城際軌道交通無縫對接……長江經濟帶區域協調發展的步伐在不斷提速。

“通過産業、科技的協同以及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立,長江經濟帶深層次區域協同正在加快形成合力,成為驅動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安徽省政府參事、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城鄉經濟研究所所長孔令剛説。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數字帶、綠色帶、創新帶三頻共振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