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

一個邊陲瑤寨的鄉村振興“密碼”(鄉情村貌)

3月的北京,春暖花開。在一個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雲的演講讓學員們眼前一亮。

“打造新業態,培養鄉村CEO(鄉村職業經理人)……”李小雲的很多想法,源自他在雲南邊陲的扶貧經歷。

2014年的一個冬日,李小雲來到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臘縣動伴鎮河邊村,進行扶貧實踐。他在這個瑤族村寨長駐下來,幫助鄉親們發展起了産業,擺脫了貧困。2021年,李小雲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河邊村也成功解鎖了鄉村振興“密碼”。

近日,本報記者走進河邊村,探訪這個村莊的蝶變故事。

“瑤族媽媽的客房”火起來

動臘縣是雲南最南端的縣,河邊村是一個熱帶雨林環抱的瑤族山村。一進入村子,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乾淨整潔的水泥路,兩旁綠樹成蔭、鮮花爭奇鬥艷。一棟棟排列整齊、頗具瑤族風格的木樓掩映在綠樹中,陽光照耀下,屋頂泛著藍光,像一顆顆藍寶石。行走其間,仿佛在畫中游。

9年前,李小雲剛到河邊村時,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黃土飛揚,家畜亂跑,一些村民住在木頭搭成的窩棚裏,裏面一片漆黑,漏風漏雨。眼前的一切,對李小雲觸動很大,他決定在村里長駐下來,並暗自起誓:不脫貧,不出村!

當時,河邊村靠天吃飯,收入主要來自於甘蔗、砂仁、橡膠,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僅4000元左右。為了籌資,李小雲成立了“小雲助貧中心”公益組織。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小雲助貧”在河邊村探索深度貧困綜合治理。

經過駐村走訪和深思熟慮,李小雲提議河邊村依託雨林資源和氣候條件發展旅遊業。當時,村裏人住的木屋,只是用木板圍一圈,石棉瓦搭個頂,矮小、無窗,不透陽光。要發展旅遊業,李小雲設想,首先需要建造充滿陽光又有瑤族特色的房子,村民既能自住又能當作客房賺錢。當地政府採納了李小雲的提議,整合涉農資金,為村民建造新房。

房屋設計仍沿襲了瑤族傳統的幹欄式木樓,方便就地取材。木樓從房樑到圍墻均為木質,上下兩層,一層架空,二層住人。李小雲提出,在每戶民居內建設一間客房,叫作“瑤族媽媽的客房”。這種“嵌入式”瑤族民居,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民宿模式,打造出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客居與主居相融合的瑤族特色民居。

幾十年來住在低矮陰暗的窩棚裏的村民們,想像不出高大、明媚的瑤族式建築是什麼樣的。李小雲自己設計出效果圖,在投影儀上放給村民看時,不少村民仍半信半疑。直到第一批瑤族房屋建成後,村民們才紛紛加入。

從2015年底到2017年,整個寨子變成了一個大工地,油鋸“嗡嗡”作響。村民們自己動手,一棟棟瑤族特色的幹欄式木樓拔地而起,打造出“村裏人不想出去、城裏人想來看看”的河邊村,把“詩和遠方”過成了自己的日子。

在蓋新房的同時,李小雲推動將村莊美化、廁所革命、廚房革命以及會議、餐飲等設施建設納入貧困綜合治理工作中。

記者走進幾戶村民的客房和廚房,只見室內窗明几淨,物品擺放規範整齊,無論是客房的床舖,還是廚房的桌椅食具擺臺,都與正規酒店、賓館的房間一樣。

大量遊客慕名而來,住在改造後的瑤族特色民居裏,品嘗村裏的“雨林雞蛋”等特産,孩子們則癡迷于觀察從未見過的植物與昆蟲。“村子盡可能保持它原有的狀態,但進入房間,生活又是現代化的。”李小雲説。

村民們的創意更是層出不窮。記者在村裏到處可以見到村民自製的藝術品。在一間客房最顯眼的位置,擺放著一張木桌子。這種桌子的木料很常見,以前被用來燒火,如今,村民們將其加工製作成有創意的木質傢具。有村民利用木材原有的形狀,雕刻出了“手”形椅子。還有村民利用一根大柱子原有的弧度,將其一分為二,做成入戶樓梯,遊客沿著這個自然弧度走上樓,別有一番樂趣。

村幹部告訴記者,近年來,河邊村充分利用氣候資源、雨林資源、瑤族文化資源,打造以“瑤族媽媽的客房”為主的高端民宿新業態。目前,河邊村已建起“嵌入式”客房47家,完善商業酒吧、兒童活動中心在內的基礎設施達93項。通過綠化休閒空間,將自然景觀與活力商業有機結合,為河邊村打造多樣的戶外活動、就餐、交流空間。2018年,河邊村整體脫貧。2022年,河邊村實現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6萬元。

“鄉村振興需要産業,而且是新産業、新業態,只有將傳統和現代對接融合,才能産生最大價值。”李小雲説。

致富路上一個也不掉隊

在河邊村振興路上,特殊困難群體也沒有掉隊。

8年前,聾啞人盤薩涅眼裏的光芒曾經熄滅過。丈夫和兒子先後去世,只留下她和小女兒。她面對的,不僅是失去親人的痛苦,更是一個家庭失去勞動力之後的困境——橡膠沒人割,地也種不動,盤薩涅一個人種點兒玉米,養兩三頭豬,玉米是豬的飼料,豬則是她的全部經濟來源。

“建房子的時候,我們優先給她建。”李小雲説。2017年4月,盤薩涅家的客房開始運營,每年可以為她帶來1萬多元的收入。

學做飯、學記賬、學服務,政府組織培訓,盤薩涅學習得極其認真。她買了冰箱、電視,不捨得自己用,而是給客房裏的客人用。盤薩涅的客房是小間,但收拾得很乾淨,助貧團隊和合作社制定的客房標準,她嚴格照著做。“她家的客房比較小,但佈置得非常用心,比我們當初給她設計的還要溫馨。”李小雲説。

盤薩涅家還種點兒玉米,養豬和雞,房前屋後,也會種點水果蔬菜。這也是李小雲希望看到的,客房是河邊村産業中最重要的一環,但他不希望成為唯一的一環,“如果沒客人怎麼辦?”

李小雲理想中的産業模式,是一個包容的、多元的、可以互相支撐的業態,“比如種植熱帶作物、中藥材、養豬、養雞、養蜂等,這些産業的産品本身就可以給村裏的餐廳、客房提供更豐富的商品,對村民來説,收入是可以疊加的,同時也能增強他們抵抗風險的能力”。

現在,盤薩涅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她做的飯很好吃,跟人合影時,總是羞澀地笑著,眼睛很亮。雖然聽不見也説不出話,可她總是盡力理解客人的訴求,閨女也會幫忙。

年輕人返鄉當起鄉村CEO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村莊只有人丁興旺,且有年輕人願意為村莊建設出力,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李小雲説。為此,他著重培養村裏的年輕人,讓年輕人願意留在鄉村就業,甚至返鄉創業。

2016年12月,在廣東省深圳市打工的周志學聽説村裏要進行改造,於是回村幫家裏蓋房子。在搭建自己小家的同時,周志學親眼目睹了李小雲教授團隊是如何帶領鄉親建設這座古老瑤寨,為大家“換新家”的。周志學深受鼓舞,這次返鄉後,他便沒再離鄉打工,而是開始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

2019年春節前,李小雲團隊決定正式成立河邊村雨林瑤家專業合作社,把過去幾年帶領大家開展的“瑤族媽媽的客房”項目正式移交給全體村民。留在村中的周志學加入了村裏的合作社,並被推薦擔任合作社的總經理,統籌和管理全村的客房。李小雲還給他起了一個響噹噹的名字——鄉村CEO。

合作社的管理需要一定的資訊化手段,在大學生志願者和周志學的幫助下,村裏的年輕人漸漸掌握了如何使用電腦。後來,另外一位高中畢業的李進也回到村裏,承擔起合作社的財務工作。

這些年,家鄉日新月異的發展是河邊村最好的“宣傳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回到家鄉、建設家鄉。

今年30歲出頭的鄧林強,是位有文化的新農民,他的祖輩就有養魚的傳統,但每年只是養十多畝,收入不成氣候。他接手祖業的這幾年,魚塘面積擴大到了50畝,今年計劃擴大到80畝。他對記者説,今年要到外地考察學習,爭取實現養魚大豐收。

村民盤永飛也定好了今年的發展計劃。他告訴記者,自己這幾年接待了很多遊客,又經常去景洪市考察,覺得河邊村旅遊業有許多可以優化的地方:“比如,許多傳統菜要大膽創新;各家各戶在客房標準管理上,一定要向星級目標邁進,這是市場大勢所趨。”閒暇時,盤永飛還通過抖音和微信平臺推銷雨林蜂蜜。

風從山外吹來,山水從此不同。經過李小雲團隊的幫扶,河邊村村民自我發展的意識被喚醒,在鄉村振興之路上越走越快。河邊村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很多外地人來到這裡,交流、考察、學習,有從州裏來的,有從省裏來的、首都來的,還有從非洲遠道而來的。

村民盧發東説,“大家第一次見到外國人時,都覺得很新鮮。村民走出去的機會都很少,更別説有外國人來了。我第一次舉牌接待外國客人時,心裏充滿了自豪感。”

不同地區、不同語言、不同膚色的人們在這裡交流扶貧經驗,碰撞思想火花。尼日利亞籍留學生韓懋宇在南開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到河邊村考察後,他説,“河邊村的脫貧經驗、中國的扶貧經驗,對我的國家尼日利亞、對非洲,都非常有幫助。”記者 陸培法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一個邊陲瑤寨的鄉村振興“密碼”(鄉情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