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全力繪就農業強省建設的精彩畫卷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嚴守耕地紅線,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要把産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産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産業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陜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力把農業強省建設這幅畫卷勾勒清晰、描繪生動,精彩展現。

新藍圖鼓舞人心,新征程催人奮進。圍繞全國兩會作出的一系列決策部署,陜西廣大幹部群眾鬥志昂揚、拼搏實幹,著力推動全國兩會精神在三秦大地落地生根。落實黨中央“三農”政策,在奮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上,陜西步伐正健、足音鏗鏘。

産業提振:做強特色現代農業

鄉村要振興,産業必先行;群眾要致富,産業是支柱。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一縣一業”強縣富民工程。

3月17日,在武功縣的京東物流陜西智慧供應鏈中心裏,工作人員正開動叉車,將一箱箱水果整齊送到車間外停靠的物流大貨車上。堆積如山的包裝箱裏裝滿産自西北的特色水果。

270公里之外,秦巴山區深處的旬陽市,當地人司空見慣的拐棗、食用菌等“土特産”,已經衍生成拐棗醋、拐棗酒、富硒木耳等深加工産品,良好的生態優勢正在轉化為經濟效益。受益於此,當地許多農民不用再背井離鄉外出務工,在家門口的富硒食品加工企業就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靖邊馬鈴薯、洛川蘋果、周至獼猴桃、富平柿餅……都是享譽全國的縣域特色農産品。其他地方也因地制宜、激發潛力,擦亮‘土貨招牌’,打造‘一縣一品’。”談起以特色産業促進鄉村振興,西安建苑(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劉勇説。

全國兩會結束後,全國人大代表,銅川市耀州區錦陽路街道水峪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春平一回到村裏就來到蘋果基地查看情況。水峪村蘋果種植面積達1330畝,“水峪垣”牌蘋果目前已成為銅川市特色品牌農産品,銷往全國各地。

“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重點。果蔬産業作為農民增收的‘金鑰匙’,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楊春平表示,下一步他將帶領水峪村村民繼續發展蘋果特色産業,同時打造千噸果庫、連棟溫室櫻桃大棚等“延鏈項目”,為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打下堅實基礎。

城鄉融合: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是與城市經濟空間銜接、相互支撐,又相對獨立運作的國民經濟基本單元。發展縣域經濟是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因此,要更加注重以發展縣域經濟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近日,在旬陽市郊區的老龍溝功能新材料産業園,旬陽領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剛剛投入運作的車間裏,巨大的雙錐乾燥機發出轟鳴之聲。

“我們正在趕一個6000噸吸附分離材料的訂單。目前訂單已排到5月。”企業負責人鄧茂盛説。

訂單旺、生産忙……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三原縣西陽鎮東寨村。由村裏60多戶手工掛麵加工戶籌資興建的空心掛麵及農副産品展銷中心裏,老師傅們正在趕制麵條。去年11月至今,除春節假期外,合作社一直在滿負荷生産,40多人輪班倒,上半年的訂單已經排滿。

統計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陜西縣域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萬億元,同比增長5.2%。縣域經濟總量擴規模上水準,為穩經濟、穩就業提供了重要支撐。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有助於拓展高品質發展新空間。”全國人大代表、漢中市市長張燁表示,下一步,漢中市將持續培育壯大縣域經濟,發展特色産業園區,不斷提升城鄉發展産業支撐力、要素集聚力、綜合承載力。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品牌農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業、觀光農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奮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凝聚合力:激活鄉村“人才引擎”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在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上,陜西緊盯農村發展薄弱環節,打造過硬“三農”幹部隊伍,育好用好本土人才,因地制宜引進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讓更多人才紮根農村、安心發展、服務三秦。

3月15日,寶雞市鳳翔區柳林鎮南六冢村村民田建榮正和合作社的姐妹們抓緊趕制刺繡産品。從“指尖技藝”到“指尖效益”,田建榮的手藝離不開鳳翔區農業農村局開展的高素質農民繼續教育專題培訓。培訓班開設的課程種類繁多,包括管理、行銷、電商等,還有專業老師幫忙對接銷售渠道。如今,田建榮的合作社不僅越辦越好,還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

為把更多鄉土工匠變成産業帶頭人,鳳翔區農業農村部門立足糧油、蘋果、刺繡、泥塑、剪紙等當地特色産業,建立完善培訓體系,開展科技指導,提供項目及資金支援,提升當地群眾致富能力。全區認定高素質農民2422人,累計培育鄉村人才43.9萬人次,助農增收8.94億元。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特別是作為人口凈流出地區,陜西的鄉村人口數量和品質直接影響鄉村的高品質發展。”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杜海峰表示,培養基層骨幹人才,深化全民參與鄉村治理,補齊鄉村振興人才短板是當務之急。

“我們希望通過強化農民發展意識與技能,充分挖掘本地優秀人才並加以培養,也希望農村産業發展起來後,能吸引更多能人回鄉,助推鄉村振興。”全國人大代表、禮泉縣袁家村黨總支書記郭佔武説。

穩産保供: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抓好油料生産,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加強耕地保護,加強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等基礎設施建設”。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舉措,意義重大。”陜西石羊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常青山表示。

日前,陜西2023年3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項目集中開工活動在位於楊淩示範區的中國楊淩耕地保護與品質提升創新中心舉辦。據了解,陜西2023年高標準農田示範項目預計可新增糧食産能4500萬公斤。

要實現糧食高産穩産、農業高質高效,不斷改善農業生産條件是一大關鍵。如何持續穩産保供,全力守護好群眾的“米袋子”“菜籃子”?

全國政協委員、省林業局副局長昝林森認為:“認真落實糧食安全責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這是我們端牢自己飯碗的根本保證。我們必須立足陜西實際,牢牢守住耕地紅線,防止耕地‘非農化’和基本農田‘非糧化’,堅決杜絕‘佔補平衡’中以次充好的問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品質提升。”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在確保糧食和農副産品供給的同時,還要緊緊扣住耕地保護這個核心。”農田土壤修復是全國人大代表、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朱曉麗一直關注的問題,“農田土壤修復不只是治理污染,還要在治理後提升土壤的生産能力,讓它成為老百姓的‘飯碗田’。”記者 苗雨蒙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全力繪就農業強省建設的精彩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