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

智慧化引領,産業工人由“工”變“匠”

割煤、推溜、移架、傳送……12月2日8時,陜煤集團神木檸條塔礦業有限公司S1204智慧化採煤工作面上,機械設備轟鳴,正在自主作業。

百米之外,綜採三工區職工郭強坐在集控室內操作儀器。“現在動動手指,按個按鈕就把煤採了。”郭強説,“這要放在前幾年,想都不敢想。”

入職10多年的郭強是公司礦井下採煤作業的“老把式”。他見證了採煤工藝從“綜採”變成“智採”的過程。“以前,一個生産班大概需要15人,實現智慧化採掘後,人員縮減了一半。”郭強説,留下來的人成了 “雲管家”,通過集控臺控制自主工作的“鋼鐵巨獸”,減下來的人經個人同意,進行專業培訓後流轉到輔助單位。

煤礦智慧化是煤炭工業高品質發展的核心技術支撐,對實現煤礦增産保供、促進能源低碳轉型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作為陜煤集團主力生産單位,神木檸條塔礦業有限公司加速推進智慧化技術在生産中的應用,實現了採、掘、運、洗、銷等64個子系統一體化智慧綜合管控,全員勞動效率同比提升7.5%。今年,該公司順利通過國家首批智慧化示範煤礦建設驗收,達到Ⅰ類中級智慧化示範煤礦標準;“智慧化煤礦機器人集群應用關鍵技術創新與示範”項目科研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智慧化建設快速推進,生産效率提高了,勞動強度降低了,傳統崗位人員減少了,“閒置”下來的人力資源怎麼盤活?

“我們每年設立1000萬元創新薪酬獎勵,誰有本事誰拿走。”神木檸條塔礦業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賀明利説,公司構建了以“崗位基本工資+崗位績效薪酬+崗位創客創新薪酬+特別獎勵薪酬”為核心的薪酬激勵機制,通過建機制、搭平臺、抓項目、兌薪酬、強轉化,構建全員雙創“五步法”體系,同時搭建創新平臺,最大限度鼓勵員工鑽研創新、挖掘潛能,破解智慧化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卡脖子”難題,為高品質發展蓄能。

如今,在該公司的各個生産環節,職工“雙創”成果隨處可見:掘進三工區副區長楊小鵬主創的“帶式輸送機遠端控制系統”解決了井下S1208運煤皮帶和帶式輸送機相容難題,實現了多部皮帶一鍵啟停、減人增效;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的職工黃彥德依託公司的“智慧化採掘創新工作室”,與高校專家進行聯合攻關,解決地質變化對智慧化採煤的深層次影響……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該公司職工共申報各類創客項目1746項,其中評優項目1489項,累計解決生産難題185條,産生經濟效益1億多元。

“人人能創新,事事可創新”在神木檸條塔礦業有限公司蔚然成風。越來越多的職工從被動學轉變為主動學,通過自我奮鬥,實現由“工”變“匠”。李陽就是其中之一。

記者見到李陽時,他正像往常一樣駕駛著巡檢車來到南翼2-2煤採區變電所進行例行巡檢。變電所內,軌道巡檢機器人伸著“脖子”,密切“關注”一台臺高低壓電氣設備,並將監測到的各類數據傳送至地面調度中心。

李陽原本是機電工區的一名井下變電工,主責是值守井下變電所。隨著智慧化生産系統的普及應用,從崗位“解放”出來的李陽開始拜師學技術,逐漸成長為公司的高級電工,並競選上機電工區檢修班班長。“大家都在自覺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主動報名參加技術比武,提升自我價值。”李陽説。

今年,神木檸條塔礦業有限公司參加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技術比武的人數達到1359人,較往年提升25%,是歷年來獲獎項目最多、獲獎等級最高的一年;在陜西省“三秦工匠杯”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上榮獲3項團體獎和8項個人獎。截至目前,該公司已有4人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1人被評為陜西省技術能手,1人被評選為“三秦工匠”。(記者 楊曉梅 通訊員 汪琳 任治雄)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智慧化引領,産業工人由“工”變“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