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築夢沃野繪新圖 鄉村振興正當時
近年來,榆林市堅持“守底線、保供給、興産業、推改革、促增收”,強力推進“三農”各項工作,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以推進農業農村高品質發展為主線,主動探索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強力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一幅“産業興、生態美、鄉風淳、城鄉融”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正在這片沃野上徐徐展開。
産業興旺 村強民富幸福來
“我們果園今年是第二年挂果,預計産量6萬多斤,收入達40多萬元。”初冬時節,神木市賀家川鎮豐勞山村山地蘋果産業示範園內一片忙碌,談及果園,負責人王明偉興奮不已。
這個示範園是村集體經濟項目,目前已種植山地蘋果900畝,配套運輸道路、動力電力和果園滴灌管網等基礎設施。累計開展技術培訓47次1400人次,並輻射帶動周邊鎮街發展山地蘋果4000畝。
小蘋果,大産業。如今豐勞山村依託蘋果種植,摸索出一條特色産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村民腰包越來越鼓。
黃河岸邊棗飄香。在萬鎮,小小的“棗子”變了鄉村、富了鄉鄰。“今年,我家紅棗品質比去年好很多,爛果少,畝産2000多斤,預計純收入達20萬元左右。”萬鎮界牌村蘭家會組村民賀金平説。
近年來,神木市大力推進農業産業發展,加快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推動玉米、馬鈴薯、羊子等主導産業轉型升級,小雜糧、中藥材、肉牛、山地蘋果等區域特色産業提質增效,積極打造億元級示範性農業全産業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
鄉村振興道路上,神木市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2021年,該市農業總産值達49.18億元,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19063元,脫貧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為17278元。
作為榆林市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縣城,近年來,吳堡縣充分挖掘傳統産業青梨的市場潛力,結合縣域實際,通過出臺産業發展規劃、規模化種植精細化管理、拓寬市場提升品牌影響力等一系列舉措,使吳堡青梨這個昔日的特色老品牌成為帶動群眾持續增收致富的新産業,走出了一條屬於吳堡的産業之路。
10月25日,在吳堡縣辛家溝鎮霍家山村的青梨地裏,周愛蓮正在和村民們一起拾掇梨樹。雖然青梨已經瓜果歸倉,但拉枝、施秋肥等一系列工作能讓下果後的梨樹通風、光照更好,因此大家在工作中沒有半點馬虎。
過去,周愛蓮外出打工生活成本高,回家種地務農收入低。如今,村集體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用於栽植青梨等産業,她就近務工,不僅收入可觀,顧家也方便。“原來種地,一年收入五六千元,現在土地流轉後,我在這裡打工管吃管住,一年還能收入2萬到3萬元。”周愛蓮説。
産業發展有政策,産品銷路也有保障。吳堡縣在青梨産業發展中逐漸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和“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等運營管理模式,其中龍頭企業吳堡縣豐潤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不僅為當地青梨産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援,也利用“線上”“線下”平臺銷售青梨。
在一系列政策和資金的支援下,吳堡縣青梨産業蒸蒸日上。目前,全縣青梨産業規模達到6100余畝,挂果面積300畝,今年預計産量300噸,産值240萬元。
産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産業興旺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之一。
近年來,榆林市持續發展壯大“4+X”主導特色産業,全力推進羊子、馬鈴薯、蘋果、蔬菜4個百億元級和小雜糧、中藥材、肉牛、生豬4個十億元級全産業鏈發展,發展旱作節水農業39.9萬畝,實施玉米增密度提單産86.7萬畝,完成馬鈴薯標準化生産60.2萬畝,建成萬隻以上湖羊養殖基地3個,千隻以上規模養殖場16個,定邊縣35萬隻肉羊屠宰線試運營,榆林正全力打造省級全産業鏈發展示範樣板市。狠抓村集體經濟發展,目前,榆林全市2967個行政村集體經營收益全覆蓋,其中53.5%的行政村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7.9%的行政村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
人才“雁陣” 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産業振興是關鍵,人才支撐是根本。
今秋,榆陽區魚河鎮魚河村四娃圓夢家庭農場的水稻豐收了,農場創辦于2013年,現有富硒水稻種植基地1100畝,年産約700噸。目前,農場已創建成為區域性水稻生産加工銷售基地、國家級示範家庭農場,同時也成為技術交流和人才培育中心。其技術服務輻射到橫山、神木、延安、內蒙古等地,帶動了周邊地區水稻産業蓬勃發展。
“這五六年來,我帶出來了很多年輕人,培養出一批農業管理、農業機械操作的實用技術人才。”負責人常四娃説。
在榆林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內,正在查看馬鈴薯長勢的榆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推廣研究員、馬鈴薯專家常勇告訴記者:“榆陽區是全國馬鈴薯黃金産區,産量、品質均在全國領先,經濟效益也非常顯著。這些成績的取得與人才有著很大的關係。”他介紹説,榆陽區在馬鈴薯産業方面主要有三類人才:第一類是榆陽區柔性引進國內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一批人才,在基礎研究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第二類是大型企業的高層次人才,為區域的技術進步、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類是在合作社、家庭農場成長起來的本土人才,他們在産量和品質提升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三方面人才的共同作用,促進了榆陽區馬鈴薯産業的發展。”
榆陽區通過項目合作、技術承包、顧問指導等方式,大力實施“領頭雁引聘”工程,引進國家馬鈴薯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山東省農科院甘薯研究室主任王慶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周佔琴、中藥材專家王渭玲等一大批高端人才。同時,特聘榆林學院羊子專家屈雷、飼草專家李新春、市農科院原院長常勇等本土領軍人才,選派城區農業、林業、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下沉鄉村一線,形成了中央及省上高端人才、本土領軍人才與基層技術骨幹三級團隊開展“指導—服務—實施”三類農技推廣指導的服務體系。
以業聚才、以才促農,促進人才鏈、産業鏈深度融合,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土專家”“致富能人”“高素質農民”,有力推動了農業産業提質增效、加快發展,全區農村集體資産總額達到130億元,2021年農業總産值達到88億元。
近年來,榆林市堅持以人才振興支撐鄉村振興,下氣力引進、培養、用好人才,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主戰場中施展才華、建功立業。
為縣鄉剛性引進農業、林業、畜牧等專業的高層次人才219人,安排59名碩士研究生到鄉鎮區域農技推廣站工作。鼓勵支援一批剛性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到縣(市、區)對口基層單位培養鍛鍊,深入鎮村支援鄉村振興。每年選派200名左右各類專家作為科技特派員助力鄉村振興。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吸納一批“土專家”“田秀才”,推動各類優秀人才源源不斷流向鄉村。
由中央及省上在榆博士服務團成員、榆林市有突出貢獻專家、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和其他優秀專業人才520人組成鄉村振興“專家團隊”,組建農業、教育、衛生等16個流動專家工作站,培育一大批致富的帶頭人。根據産業發展特點和實際需求,對全市50個脫貧示範村、2000戶脫貧示範戶開展對口幫扶,提升引導200個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幫扶脫貧戶,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活力。
採取政府買單、學院培養的模式,與楊淩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合作,用3到5年培養2000名左右大專學歷鄉村人才。目前,已開展4期培訓班,共培養提升950多人。實施萬名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以建立培訓基地為抓手,支援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承擔培訓任務。建成省級培育基地15個,市級培育基地12個,配備專業技術教員近200人,可同時接納7600多人參與培訓。近三年來,培養農村實用人才10200多人,培訓各類鄉村人才36萬人次,實現培訓全覆蓋。
啟動“百個人才引領鄉村振興示範點”創建評選工作,從2022年開始,在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科技試驗示範站、專家工作站、高素質農民實訓基地、學校和衛生院等服務基層一線的單位中,每年創建評選25個人才引領鄉村振興示範點。市委組織部建立跟蹤管理、動態調整考核機制,對示範點給予經費、技術服務、人才激勵、成果應用等方面支援,持續激發各級各類人才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所有激勵鼓勵、資金保障等傾斜政策,推動人才紮根基層、下沉服務、助力鄉村振興。
移民搬遷 “搬”出美好生活
三年前,翻過高高的山梁,繞過蜿蜒的山路,清澗縣3066名群眾從黃河之畔的“窮窩窩”搬進了城裏秀延河畔的幸福嘉苑社區。三年來,他們從農村人變成了“城裏人”,他們的“安居夢”得以實現。
“依靠黨的好政策,我們的土窯洞變成了樓房,爛泥路變成了水泥路,吃上了自來水,用上了衛生間,日子過得頂呱呱!”提及如今的好日子,78歲的搬遷群眾劉建國不由得豎起大拇指。
一棟棟樓房整齊劃一,文化廣場、健身器材等應有盡有,這些以前在電視裏看到的美好生活場景,劉建國從沒想過自己會身臨其中。
“早上湯,中午糠,晚上碗裏照月亮。”曾是清澗縣山區群眾艱苦生活的寫照。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農業生産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後……貧窮,困住了山區群眾奔向致富路的腳步。
搬遷,成為他們走出困境的第一步。如今,和劉建國一樣,3066名移民群眾在配套設施完善、處處洋溢著勃勃生機的幸福嘉苑社區迎來了美好生活,實現了幾代人走出深山、擺脫貧窮的夙願,他們的幸福生活看得見,也摸得著。
如何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這是幸福嘉苑社區第一書記高鵬常常思考的事情。
“有些搬遷群眾年紀大、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很多企業用工要求高,搬遷群眾不符合要求。”為了讓更多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只要一有時間,高鵬就去縣城各個工廠、企業找機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清澗縣全力做好搬遷“後半篇”文章,破解搬遷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圓了群眾“安居夢”。
召開專場招聘會、開展家政培訓、創業培訓……清澗縣多措並舉鼓勵移民搬遷群眾就業創業,還通過招商引資、蘇陜協作等方式,組建愛豆科技、揚清緣服飾等9家公司,免費組織電商、服裝加工等技能培訓,幫助群眾實現穩定就業。
樂業才能安居。當前,符合用工條件的140名搬遷群眾進入9家社區工廠就業,同時,還有部分群眾在社區的幫助下找到了工作。
搬出“窮窩窩”,走上“幸福路”,如今1298名搬遷群眾實現了在“家門口”上崗。
在米脂縣銀南社區臥虎灣移民安置點,一棟棟黃色的住宅樓整齊排列,道路寬敞平坦,配套設施齊全,金色的陽光灑在小區裏的每一個角落,一派和諧幸福的景象。
“請掃碼!”臥虎灣小區門口的保安劉兆春引導著進入小區的人員掃碼、測體溫。今年59歲的他,每天6時起床給家中父親做完飯,7時30分就來到小區門口值守,開啟一天的工作。
劉兆春是2018年首批移民搬遷由印鬥鎮印鬥村搬至該小區的,曾經在米脂縣行宮名苑小區當保安的他,由於86歲的父親患有老年癡呆,需要有人在身邊照顧,就辭職在家給父親做飯。“今年8月份,在駐臥虎灣移民安置點工作隊的幫助下,又在我們小區的物業公司應聘上了保安崗位,不僅離家近,還能照顧父親,在家門口就能上班,讓我穩住了生活的‘陣腳’。”劉兆春説。
與劉兆春一起進入小區物業公司的還有來自沙家店鎮張家崖村移民搬遷到這裡的蘇艷寧,從離縣城50多公里、交通極不便利、生活條件很差的張家崖村,到目前在臥虎灣安置點擁有一套75平方米的三室一廳安置房,蘇艷寧十分開心。“我孩子在米脂三中讀初一,患有聽力障礙,每天得在學校和家之間接送多趟,丈夫在佳縣務工,也幫不上什麼忙。”蘇艷寧説,“在駐臥虎灣移民安置點工作隊的幫助下,我在這個小區的物業辦上班,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還不影響我接送孩子,而且我也應聘上了這裡的公益性崗位,每月有600元的收入,感到很滿足。”
米脂縣銀南社區臥虎灣移民安置點是全縣唯一城鎮集中安置點,共有搬遷戶53戶185人,來源於8個街鎮41個行政村,入住率為100%,2020年全部實現了脫貧,53戶中有勞動能力114人,穩定務工99人。
為全力做好移民搬遷安置的“後半篇文章”,努力實現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榆林市投入各類資金2.3億元,支援後扶項目40余個,現有産業和就業載體為搬遷勞動力提供就地就近就業崗位4000余個。同時緊盯全市12個800人以上安置區,完善“一站式”社區服務,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服務圈”,探索“智慧社區”建設,促進搬遷群眾辦事便利、生活便捷,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能融入”。
生態宜居 扮靚幸福底色
“我們這地方,風景一點也不遜色城裏,可以説是四季景色各不同。”67歲的村民李萬平指著窗外層層疊疊的樹木笑著説道。
推窗見綠、抬頭賞景、起步聞香,這是靖邊縣紅墩界鎮爾德井村日常可見的美麗風景。在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靖邊縣把城鄉環境整治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各個鎮村紛紛亮出整治利劍,打出亮潔牌,按下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快進鍵”,不斷“刷新”鄉村“顏值”,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垃圾堆、柴草堆、雜物堆都被清理乾淨,以前的‘臟亂差’不見了,你看這路面乾淨的連片葉子都看不見,在這樣的環境裏生活,心裏舒服多了。”李萬平對村子的變化看在眼裏,喜在心上,“現在村裏環境好了,大家對房前屋後的衛生更愛護了,茶余飯後談論的是種植什麼花草更好看。”
爾德井村多次舉辦各類文明新風培訓,每季度評比“農村最美庭院”“光榮榜”和“拴正莊戶人”,給予實物表彰和張貼門牌,提高群眾維護村莊整潔的主人翁意識和參與感、獲得感。
走進靖邊縣龍洲鎮龍一村,一幅幅生動活潑的墻繪作品映入眼簾,令人耳目一新,乾淨、平坦的柏油馬路穿村而過,潔凈明亮的路燈矗立在庭院旁,漂亮的住宅錯落有致,各家各戶門口乾凈整潔,墻上圖文並茂、生動形象的美麗圖景將一幅“景美人和”的鄉村畫卷向我們徐徐展開,既提升了鄉村“顏值”,又扮靚了幸福底色,一幅幅“生産美、生活美、生態美”的田園鄉村振興畫卷展現在眼前。
“農村硬化、亮化、美化、綠化後,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處處好風光,一到週末孩子們都跑回來住。”東坑鎮村民苗小峰説,在外經商幾十年的他,2016年回鄉建了新房,如今成立了育苗合作社,建成了一個集培育、種植、銷售于一體的育苗基地,年産值達1000萬元。
沿著沿黃公路進入府谷縣磧塄便民服務中心磧塄村,白墻、灰瓦、民居錯落有致。初冬的陽光透過山林,給村莊抹上一片金黃。今年58歲的磧塄村黨支部書記郭善榮在村幹部的崗位上幹了12年,他説,今年是村裏變化最大的一年,累計投資1000余萬元,改造河道,新建景觀公園、運動廣場、倣古木橋,建設農特産品交易市場和旅遊公廁,美化、綠化、亮化了街道,新建文化活動廣場、電商體驗中心、文化館和圖書館。村民的生活環境、生存條件和生活品質都有很大改善。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榆林市堅持縣域規劃建設一盤棋,開展4個省級、24個市級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試點。投資3.4億元,完成344公里自然村硬化道路、428公里安防工程和9座危橋改造。93個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29個鄉鎮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實施100個村綠化美化,建設20個生態振興示範村。強化改廁全過程品質管控,全面完成年度2.01萬座改廁任務。創建4個鄉村振興楷模、50個示範鎮、500個示範村。
佳縣赤牛坬“三老變三寶”、綏德縣郝家橋“九個一批增收措施”、米脂縣“生態振興+特色産業”、米脂縣楊家溝村“紅色旅遊+金色田園”,以及榆陽黃家圪嶗村“美麗鄉村建設”、趙家峁村“三變”改革、碎金驛村“鄉村建設規劃一張圖”等典型經驗做法得到國家鄉村振興局和省上有關部門的高度認可。
農村美不美,環境好不好,直接關係到農民生活品質的提高。如今,放眼榆林全市,一個個宜居生態村莊躍入眼簾,一條條公路在旖旎如畫的山水間延伸,鄉村面貌的巨大改變也讓廣大群眾擁有真真切切的獲得感、穩穩的幸福感。
移風易俗 文明蔚然成風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在子洲駝耳巷鄉牛圈灣村開展的“五家十星”評選活動中,重點評選了“勤勞致富之家”“環境衛生之家”“孝老愛親之家”“教子有方之家”“團結鄰里之家”。作為村裏有名的養殖能手,劉光雄夫婦辛勤勞動、艱苦創業,他們家被村民評選為“勤勞致富之家”;村民拓宏好品德高尚、孝敬老人,常年任勞任怨照顧年老有病的公公,他們家被村民評選為“孝老愛親之家”……表彰大會伴隨著村民的陣陣掌聲高潮疊起,村民們紛紛表示:“現在黨的政策這麼好,我們要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讓牛圈灣變得更好。”
今年,一場場道德模範評選活動在子洲縣接踵舉行,全縣254個行政村開展了“五家十星”“最美家庭”等評選表彰活動,共評選表彰1376戶。全縣幹部、群眾積極講文明、樹新風、除陋習,向先進看齊、向典型學習,為建設美麗鄉村提供強有力的道德支撐和精神力量。
2018年,定邊縣白泥井鎮公佈井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建起紅白理事大廳。理事會負責全村紅白事宜的監管和紅白理事大廳的日常管理運營。理事會建立了理事大廳管理制度和紅白事申報制度等,加強服務監管,保障大廳規範運作。
“紅白理事會規定一盒煙價格不超20元,一瓶酒不超100元,禮金不超200元,一桌飯菜不超500元。”公佈井村黨支部書記賀文其説。
四年來,公佈井村紅白理事會充分發揮在婚喪嫁娶中的服務和引導功能,對群眾紅白事宜主動過問、協調,協助解決實際困難,做好事前引導和事中宣傳工作,鼓勵事主按照婚喪事宜新的標準辦事,提倡節儉新風,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公佈井村的紅白理事制度,只是定邊縣開展移風易俗工作的一個縮影。如今,辦紅白事時不請戲班子、不演歌舞、不大操大辦,在定邊縣已司空見慣。同時,該縣利用召開村民會議、開展文化活動等機會,在185個行政村和20個鄉鎮定時播放“移風易俗倡議書”“文明新風故事”等宣傳內容,並建立婚喪嫁娶登記備案制度,推行公筷公勺、分餐分食,組織開展“媒人”“總管”“婚慶”教育引導,做到事前、事中、事後監管,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堅決反對社會陋習。
將煙花鞭炮改為電子禮炮、鄉村青年辦起簡約婚禮、村委會建起文化長廊……當下,行走在榆林的田野鄉村,環保、節儉、文明的價值觀佔據精神文明的主流。近年來,榆林把移風易俗工作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抓手,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細、落小、落實,剎住歪風陋習,新風得以弘揚,黨風民風持續純化,陣陣清風吹進千家萬戶。
同時,榆林市加大培樹表彰典型,不斷涵養文明鄉風,涌現出一批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典型,全市80多個鄉鎮、1000多個村開展好人評選活動,共評選各類好人2萬多人。目前,全市共建成全國文明村鎮8個、省級文明村鎮28個、市級文明村鎮256個、縣級文明村鎮1519個。
百尺竿頭扶搖上,千帆競發勇者勝。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深入,榆林這片沃土上正不斷凝聚豐收的熱望;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榆林正不斷釋放著“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蘊含的能量和威力。王遠招 劉利虹 本報記者 劉美
來源:三秦都市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榆林:築夢沃野繪新圖 鄉村振興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