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劉東厚和他的“塞北長城保護隊”

滔滔黃河水,雄雄古長城。夕陽西下,秋風漸起,陜北高原上一幅幅意蘊悠長的邊塞風光映入眼簾。曲曲折折的古長城墩臺、寨墻,在斜陽的映照中涂上一抹紅霞,若斷若續,顯得格外神秘。

“我想讓子孫後代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原始的長城是什麼樣,所以我會一直守護好它!” 曾是一名軍人的劉東厚,轉業回到家鄉府谷縣工作。 2008年以來,劉東厚投入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參與府谷縣長城保護工作站、長城保護協會的創辦,積極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境內長城保護工作。在他的組織和引領下,府谷長城保護工作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辦法,在當地建成了一支作風過硬的“塞北長城保護隊”。

14年來巡查長城從未間斷

陜西府谷縣境內,明長城東起墻頭角延山脈至蓮花辿逐虜臺,與山西河曲縣長城隔河相望,西至新民陳峁墩臺,全長144.934公里,長城段臺、面、堡、關隘和遺存344處。2008年,在府谷縣麻鎮明長城旁的黎元山上,一個只有8名成員的民間公益組織——府谷縣長城保護工作站掛牌成立,劉東厚擔任站長。

“我們主要是對縣域內的長城進行巡查,一段一段,一個墩臺一個墩臺地查、看、作監測記錄,比如哪土方剝落了、哪被人為破壞了,包括沿線的防護林帶、防火情況都要做詳細的記載,最終確認的數據交由文管辦進行入檔保存。”劉東厚組織和帶領全體巡查隊員每天駕車或步行至長城腳下,對縣境內長城段、臺、面、堡、關隘和遺存等多面拍照1442張,並形成文字記錄資料。重點區段隔天復查一次,每月28日前送交縣文物保護和旅遊服務中心一份,本站存檔一份。遇損毀現象,現場拍照記錄製成專業資料,第一時間上報文管部門予以整改和執法處置。

“對長城本體、保護範圍和建控地帶的紅線之內,發現違法施工時便尋找當事人,告知禁止施工,不聽勸阻的及時報告有關部門採取措施,強制停工。”劉東厚説,14年來,工作站的隊員們一次次勸退過採藥人、放羊人,記不得挨過多少罵、受過多少委屈。在保護巡查時,每年春、秋兩季都要分段徒步完成對長城保護A區和B區的詳細監測,向沿線居民普及《長城保護條例》、宣傳長城保護的價值和意義,發放“致縣境內長城沿線居民公開信”共3000多份。

種地收廢品 自力更生保運轉

2013年,劉東厚爭取項目、籌集資金,協助府谷縣文化和旅遊文物廣電局修復了清水鎮轉角樓墩臺,把原散落在本村及鄰村附近民間的長城古磚低價購回,請古建專家及匠人填補了墩臺各處坍塌缺口,達到了搶險加固的目標。為了給長城再加一道屏障,劉東厚帶領志願者在麻鎮至舊巴州長城內外4.8公里栽植綠化松樹、柏樹、樟子松6萬餘株,種植檸條、沙棘千余畝,義務管護該段長城防護林帶,包括鋤草、防火、剪枝數百餘畝。“毀林是犯法的,在城墻兩邊栽樹,不僅可以防風固沙,還能借森林法來保護墻體。”劉東厚説。

2017年之前工作站沒有專門經費,他帶領和組織志願者自籌經費維持運轉和生活。開荒及種植村裏無人耕種土地80畝,增加農副産品收入2萬元以上;每年種穀子、玉米、高粱、馬鈴薯、南瓜各種蔬菜數萬斤;每年夏季回收杏子、松子、柏籽、籽碎槐籽和檸條籽等農副産品收入3000元以上,收回南瓜籽、葵花籽、花生數百斤;回收各種廢品等收入500元以上……收入全部入公益賬,為保護長城服務。

“所有志願者沒領過補貼,每年每人只發一套迷彩服,每月發兩塊香皂、一袋洗衣粉、三包衛生紙和兩盒牙膏,但大家沒有一句怨言。”在劉東厚的引領下,大家上課學習、勞動唱歌、栽植綠化、巡查長城,為孤寡老人送飯送菜送糧,這朝氣蓬勃的“護寶”團隊給長城周邊荒蕪的土地上添加了植被綠色,也給百姓的心田上植入了精神綠色。

“在政府支援下,工作站配備了越野車、無人機、手持GPS定位儀,巡查隊員增加到17人。”讓劉東厚欣慰的是,2017年以後,府谷縣文化和旅遊文物廣電局和旅遊服務中心,把縣境內長城的全部專項巡查任務交由長城保護工作站承擔完成。每年由政府預算專項巡查經費,聘用長城專項巡查隊員履行崗位職責,經費逐年遞增。從2021年開始,長城沿線(大邊二邊)各鄉鎮村群眾文保員33名,包括錄用簽聘、責任考核、資訊對接、補助發放、獎懲兌現都由工作站直接對接,按制度規範運作。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2021年9月,榆林市出臺了《榆林市長城保護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到2025年,形成具有榆林市特色的長城保護體系,將長城保護空間性管理內容等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長城資源合理利用成效凸顯,文物事業社會貢獻更為突出,長城保護社會氛圍基本形成。

“這幾年破壞長城的人越來越少了,保護長城的人越來越多了,國家對保護長城也越來越重視。”劉東厚欣喜地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我中華,護我長城”不僅是我們這支“塞北長城保護隊”的鏗鏘口號,更是我們守護文化遺産的莊嚴承諾!本報記者 趙爭耀  

來源:三秦都市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劉東厚和他的“塞北長城保護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