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

創新之光照亮陜西高品質發展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紮實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科技創新實力不斷增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取得突破,科技創新環境持續優化,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十年來,陜西綜合科技創新水準指數從57.06%提高到67.86%,居全國第9位;年研發經費投入從287.20億元增加到632.33億元,年均增長10.37%;年技術合同成交額從334.82億元增加到2343.44億元,居全國第6位;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從2018年首次評價的4301家增長到2021年的11189家……

2021年3月,陜西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聚焦建設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著力打造陜西創新驅動發展的總平臺。截至今年9月,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已入駐28家孵化器、70家專業服務機構,24家省屬國企落地項目43個,設立總規模101億元的17支基金,275項科技成果落地轉化並註冊企業。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帶動下,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超過1萬家;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160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6%。

源頭創新 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今年9月,C919大型客機完成全部適航審定工作後獲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以西北工業大學為代表的在陜科研單位,為大飛機翱翔藍天作出了重要貢獻。

長期以來,在“嫦娥奔月”“祝融探火”“蛟龍入海”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工程中,陜西科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諸多國之重器的驚艷亮相,都離不開陜西科技的強力支援。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由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彭年才創辦的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設備和試劑在新加坡、泰國、巴基斯坦、俄羅斯、塞爾維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揮作用,為全球疫情防控貢獻了陜西科技力量。

陜西科技“頂天立地”的背後是堅持“四個面向”,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高品質的創新成果需要高品質的創新平臺。陜西不斷健全科技創新體系,圍繞技術優勢領域和産業創新需求實際,籌建、部署了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重點實驗室體系和不斷優化的應用研究體系,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更趨合理。

著力增強源頭供給能力,陜西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實施“陜煤”“引漢濟渭”等企業聯合基金,基礎研究經費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達到6.35%;在全國率先探索經費“包乾制”、專家“領銜制”等科研政策,鼓勵自由探索,催生出一大批原創性成果——

在工業領域,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自主研發的五軸增減材複合加工設備可為航空航太、汽車、模具、石油機械等領域提供增減材一體化解決方案;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設了全球單體最大的光伏電池生産研發基地,11次刷新電池轉換效率世界紀錄;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全球規模最大的煤基乙醇項目——榆神50萬噸/年煤基乙醇項目建成試車。

在農業領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培育的“陜單609”玉米品種創全國春玉米高産紀錄,“西農979”成為我國冬小麥四大品種之一,已成為黃淮麥區的主栽品種;牛羊良種繁育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達到國際領先水準;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培育成功目前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品係。

在民生科技方面,西北大學發明瞭生産人源型膠原蛋白的新途徑並研發了系列産品,使我國成為國際上首個能量産無病毒隱患的膠原類材料的國家;由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單位共同研發的國內首款體外膜肺氧合設備,實現了國産重大醫療器械自主化研製的突破,破解了心血管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瓶頸問題。

“兩鏈”融合 推動科技和産業對接

今年以來,陜西聚高增材智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依託西安交通大學科研成果和技術平臺,突破了高性能非金屬材料增材製造技術在飛機、火箭、航太器上的應用,累計新增營業收入3000余萬元。隨著相關技術産業化的加速,該企業産值連續3年每年增加50%以上。

陜西聚高增材智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陜西增材製造産業鏈的一家企業。2021年,陜西部署打造包括增材製造産業鏈在內的23條重點産業鏈。一年多來,陜西增材製造産業鏈不僅實現了多項關鍵技術的落地應用,還帶動了産業鏈整體水準的提升。

陜西增材製造産業鏈的快速發展是陜西推動“兩鏈”融合、促進科技和産業對接的縮影。為推動産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陜西實施“兩鏈”融合科技行動,聚焦産業鏈薄弱環節和技術瓶頸,採取集聚式、一體化創新資源統籌配置方式,實施一批科技創新重點專項,佈局一批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組建一批創新聯合體,解決産業鏈的痛點,打通創新鏈的堵點。

截至目前,圍繞全省重點産業鏈,省科技廳部署實施6個科技重大專項、24個“兩鏈”融合重點專項,推行“揭榜挂帥”等新型組織模式,解決了一批制約産業發展的技術難題,研發出一批重大創新産品,推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應用和産業化。

隨著這些重大成果走向産業化,陜西在裝備製造、新材料、3D列印、半導體、衛星通信等領域誕生了一批領跑行業的骨幹企業,培育了一批以生物醫藥、新能源、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今年3月,陜西確定了陜西秦川高端齒輪裝備有限公司、西安思摩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等首批200支“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推行以企業工程師為核心聯合高校科學家開展科研攻關的模式。據了解,陜西將在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慧等領域,從基礎前沿、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到應用示範,多領域跨學科部署“科學家+工程師”隊伍。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

在推動“兩鏈”融合過程中,陜西推動創新資源不斷向企業聚集。截至目前,陜西支援重點高校、院所、企業牽頭組建了8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19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0余個産業技術創新聯盟和105個“四主體一聯合”校企新型研發平臺;推動行業領軍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和行業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組建10個創新聯合體;推動超過500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面向7000余家中小企業提供技術研發服務,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全鏈條産業技術創新體系。

改革探索 充分激發人才活力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全面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大學科技園成為陜西首家獲批建設的秦創原陜西高校創業孵化基地;24項科技成果成功進入秦創原科技成果池,獲得春種基金支援5項,1項重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以“技術股+現金”的方式出資1060萬元在秦創原落地轉化……

今年以來,在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等政策的帶動下,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積極參與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建設,創新創業活力被不斷激發。

陜西是科教資源大省,擁有百餘所高校、1300多家科研機構、上百萬專業技術人才。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契機,陜西不斷深化人才培養引用,優化創新環境,創新模式機制。

在深化人才機制創新方面,陜西通過試行“揭榜挂帥”、推行技術總師負責制等措施改革科研項目組織方式,激發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結合“兩鏈”融合重點專項實施,省科技廳遴選了新能源與智慧汽車、高端機床等5個專項領域,採取“揭榜挂帥”方式,公開發佈課題兩批次19項,讓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科技領軍人才挂帥出征。

在支援人才創新創業方面,陜西搭建科研人員創新研發平臺、完善科研人員創業服務體系,讓人才在平臺上發揮作用。陜西支援建設國家分子醫學轉化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等4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援組建空天動力陜西實驗室、稀有金屬材料國家創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吸引集聚一批高層次領軍人才。同時,陜西加快建設秦創原“三器”示範樣板,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創業孵化鏈條。2021年,全省新建省級以上孵化載體60個,搭建了人才創新創業的平臺。

2021年,省科技廳設立秦創原引用高層次人才專項,採取“高校聘用、企業使用、政府補貼”的方式,按照1:1的比例配套,支援企業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截至目前,陜西先後組織實施5個批次,簽約156人,為企業直接引進99人,依託高校引進57人。

隨著人才活力被不斷激發,三秦大地正成為創新創業的熱土。記者 張梅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創新之光照亮陜西高品質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