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輿情資訊

【社評】讓偏遠地區招得到人才,要有實打實的辦法

不僅要突破用人機制上固有的藩籬,與時俱進地提升從業者工資待遇、拓寬其發展空間,也要以“關注溫飽但不止于溫飽”“招一個人就是安頓一個家”等更具人性化的思維,著力滿足員工的獲得感、歸屬感;既要在物質報酬上尊重其付出與價值,也要在精神關懷上回應其訴求與期待。這也是很多地方特別是三四線城市“搶人大戰”中應當思考的關鍵問題。

近日,“敦煌考古編制崗位無人問津”的話題衝上熱搜榜,引發公眾對相關領域人才現狀的關注——據9月25日《成都商報》報道,在一部紀錄片中,敦煌考古研究所所長表示,今年考古所編制都有所增加,但“有五六個人報名,結果全缺考,一個都不來”。

“還在艱苦低薪崗位堅守的人,恐怕只剩下‘情懷’二字在支撐”“‘不缺動力、擔心工資’或許是一些崗位有人氣但遇冷的主要原因”……敦煌考古編制崗位無人問津,雖有些令人意外,卻也在情理之中。但凡工作崗位在邊遠地區的,都不太好招人,這一問題已存在多年。

像考古、地質、礦業等行業,多是需要長年在偏遠、野外等惡劣環境中作業,還有邊遠地區的鄉村醫生、郵差、鄉村教師、守島人、守塔人,以及山林、交通、電力等公共設施的巡護員等,有的或長年工作于邊遠地區,從業環境較為惡劣;有的經常與家人親友分離甚至脫離社會,其個人婚姻、家屬安置、子女教育等面臨諸多現實困難;有的崗位工資待遇有待提高、晉陞前景不明朗,個人精神層面的獲得感與安定感不足,等等。

即便如此,我們總能看到一些感人的事跡,比如為祖國守島30多年的王繼才夫婦、在山裏“每天徒步3萬步”的電力巡線工人等。他們幾十年如一日,以“擇一業而終老”的情懷,堅守在偏遠、孤寂的崗位。同時我們也看到,哪怕是一些曾經來過又離開的人們,雖然“終於現實”,但也多是“始於情懷”。我們感佩他們的這種精神。

講情懷、講奉獻,是諸多行業、領域勞動者的優良傳統與品質,特別是在一些艱苦環境和崗位中,更需要這種精神力量支撐從業者去克服、超越諸多現實的困難。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給予合適的工資待遇是用人單位招得到人、留得住人的必要條件。而一些行業、領域囿于各種現實困境,難以在短時間內提高從業者的待遇。

比如,有編制的工作往往對引進人才、薪資待遇等有明確細緻的規定和條件,而一些規定幾十年從沒修改過,有些明顯落後於現實需要;一些地方的整體經濟發展水準會直接影響當地各行業的收入水準以及對外地人才的吸引力;在自主擇業的時代,待遇欠佳的地方和行業很可能因人才不足而陷入惡性發展迴圈。除了這些影響因素,我們不願看到一些用人單位在招人、留人時,總是把“情懷”挂嘴邊,甚至“待遇不夠情懷湊”,員工提要求就是不思進取、談條件就是眼高手低,甚至掄著“情懷”大棒制定苛刻的考核規則。事實上,我們都知道,生活不只有情懷,更有妻兒老小、柴米油鹽——失去待遇支撐的情懷,往往是乾癟的;不足以滋養普通家庭生活的情懷,註定是空洞的。

人才在任何行業都是發展的根本,穩定一個行業先要穩定其員工。這不僅要突破用人機制上固有的藩籬,與時俱進地提升從業者工資待遇、拓寬其發展空間,也要以“關注溫飽但不止于溫飽”“招一個人就是安頓一個家”等更具人性化的思維,著力滿足員工的獲得感、歸屬感;既要在物質報酬上尊重其付出與價值,也要在精神關懷上回應其訴求與期待。這也是很多地方特別是三四線城市“搶人大戰”中應當思考的關鍵問題。

令人擔憂的是,有些招聘遇冷的崗位與公眾的生産生活息息相關,正是由於這些從業者的長期堅守,才保障著無數人生活的井然有序。從這個角度上説,焐熱一個冷崗位,不僅僅是解決一個就業,更是為更加穩定、豐富的職業結構與種類夯實人才基礎,為社會的繁榮發展蓄力。正視“零應聘”崗位人才後備力量不足的困境,期待相關各方儘快拿出實實在在的解決方案。

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社評】讓偏遠地區招得到人才,要有實打實的辦法)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