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青海傳統手藝煥發新光彩 非遺工坊帶動10萬人就業

33家非遺就業工坊 累計銷售收入達1.53億元

到青海旅遊,除了感受自然山水、人文風情外,還能收穫一些精巧別致的手工藝品。面對青繡、石藝畫、唐卡等多達上百個種類的手工藝製品,遊客們驚嘆青海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人心靈手巧之餘,總忍不住挑幾樣帶回家。

在青海各地,手工技藝類非遺資源成為市場潛力巨大的特色産業。記者從省文化和旅遊廳了解到,近年來,青海省設立33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53億元,間接帶動從業人員約10萬人。

次成貢布是同仁市年都乎鄉傳習所的學生,2019年,大學畢業後的他回到家鄉學習石雕技藝。經過4年的學習,他的作品已銷往四川、西藏等地。

次成貢布説,現在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慕名前來學習傳統手工技藝,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為學藝人帶來了收入。

短視頻助力傳統手藝“破圈”

如今,短視頻平臺把傳統手工藝再次拉回到了大眾的視線中。當傳統文化遇上新媒體技術,古老而低調的手藝被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如何抓住機遇傳承創新,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成為傳統手藝的傳播者和傳承人面臨的新課題。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藏繡工坊,刺繡藝人們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為當地50余名婦女派訂單、教技法、傳樣圖、收繡品,實現線上傳藝接單。在湟中區魯沙爾鎮,一批銀銅器製作匠人通過直播將青海傳統技藝傳遞到各地,讓青海老手藝成為線上新時尚。

畢業後回鄉創業的90後王生義在湟中區開了一家網店,幫助匠人們在網上銷售工藝品。2020年夏季,他的店曾創下了一天賣出100多件商品的紀錄,通過網路銷售和直播帶貨,推動百年技藝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以往的訂單中,企業訂單佔八成,現在更多是省外的散戶訂單。”王生義介紹,通過短視頻平臺,過去基本不抱希望的散客訂單,竟也漸漸成了工廠銷量的重要部分。

銷量僅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王生義看到了屬於傳統手藝的未來。他希望通過短視頻平臺和電商平臺讓更多人看到青海的傳統手藝,讓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上這項傳承百年的傳統技藝。

年輕人的加入

讓文化傳承更有新意

近年來,青海省立足本土特色,突出地域文化,全省各地非遺工坊生産出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手工藝製品,涵蓋青海刺繡、工藝品、紡織品、紀念品等。

創新傳承發展的傳統手藝成為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的新産業,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讓文化傳承更有新意。通過電商平臺的推廣,青海手藝人開闢出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青海各地,文化旅遊部門和企業充分發揮民族手工藝企業、農村合作社、非遺工坊、個體經營戶、家庭作坊等示範、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大技藝培訓力度,加強創意研發,創造更多更好的優秀文化産品,多渠道助力全省脫貧攻堅。

根據省文化和旅遊廳統計,近3年,全省各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參加各類展演活動千余場,線上線下參與人數達2000萬人次,非遺項目成為鄉村旅遊新招牌。西海全媒體記者 吳夢婷

來源:西海都市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青海傳統手藝煥發新光彩 非遺工坊帶動10萬人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