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與大熊貓的300多次相遇

何祥博的小腿上,又“挂彩”了。

幸運的是,在連續跟蹤8天后,他用相機記錄下了大熊貓的交配過程。

5月9日,雖然已過去一個多月,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何祥博小腿上的淤青依然明顯。“大熊貓是獨居動物,只有到春天交配季節才聚集活動。詳細記錄它們的交配地點、交配行為等關鍵資訊,有助於我們研究該區域大熊貓的種群動態、消長變化。”何祥博説,錯過這段時間,就得等到明年此時。

對常人來説,林子裏的路只一條:不算寬敞的小道,但還平坦,也沒有亂石。對何祥博來説,這裡的路有千萬條:在林間找空隙穿行,每走一次都是新路。稍不留神,橫倒在地的竹子或樹杈就絆住了腿,磕青、流血是常有的事。

在旬陽市農村山區長大的何祥博,對大山再熟悉不過。1997年中專畢業後,想看看外面世界的他,選擇離家到佛坪縣。“報到那天,我先從家坐四五個小時火車到洋縣,再倒班車到佛坪縣,到的時候已是晚上9點多。”眼前黑乎乎一片,何祥博的心一下子涼了。

從何祥博所在的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潭子保護站步行到縣城需兩個多小時。遠離親人,交通不便,和外界唯一的聯繫就是1台手搖電臺。292平方公里的保護區何其大,20歲的何祥博要學的第一課就是適應孤單和寂寞。

而這些還並不是最難的。出乎何祥博意料的是,作為一名大熊貓巡護員,每一次的巡護之路都堪比探險。

1998年,何祥博第一次參加野生動物普查。保護區大白河片區,山崖陡峭,他和同伴手抓著凸起的石塊、腳踩著棧道被毀後留下的石洞,小步向前挪行。突然,他腳下一滑,跌入河谷。4月的山間,雪還沒有完全融化,周身浸入水中,寒意像針扎一般直抵骨頭。

“不走了!”掙扎著爬上岸,出發前還無比興奮的何祥博打起了退堂鼓。

“現在退回去,還得耳朵擦著山石原路返回。前面就是平路了,再堅持一下。”同伴勸他。

“大熊貓糞便!還冒著熱氣呢!”沒走一會兒,同伴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突然高聲驚呼起來。

何祥博激動地飛奔過去,趴在地上,抓起糞便。“還有竹子的清香味呢!”説著,何祥博像端詳稀世珍寶一樣,目不轉睛觀察著。

一一記錄完糞便量、乾濕度等數據,何祥博小心翼翼地撿起剩餘糞便,收進專用收集袋,裝進背包。雖然背包裏還放著乾糧,但他毫不介意。

竹節上的咬痕、地上的糞便、竹子上的毛髮……何祥博興致勃勃地走在隊伍最前面,貓著腰,眼睛瞪得溜圓,不放過一絲一毫大熊貓留下的痕跡。

一路收穫,一路喜悅。“快看!”只見十幾米開外,一隻圓墩墩、毛乎乎的大熊貓,正靠在樹上,怡然自得地享受著鮮嫩的竹筍。

“太可愛了。”這一幕,何祥博已在腦中預想過無數次。

一見傾心。何祥博定住腳步,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這位憨態可掬的“夢中情人”。“那一刻,我感覺到了幸福。”他決心,用一生研究、保護大熊貓。

青發守青山。工作25年間,何祥博用腳步丈量了2.4萬公里山路,也和大熊貓有過300余次幸福的相遇。

他見過大熊貓的可人——安靜地趴在石頭上,圓圓的腦袋毛茸茸的,深深地凝望著遠方。

他見過大熊貓的深情——在樹下癡癡守望9夜10天,情到深處的公熊貓對母熊貓緊追不捨、陪伴左右,為情所動的母熊貓主動下樹,它們熱情“相擁”。

他見過大熊貓的機敏——無論白天黑夜,都能靠嗅覺找尋到最鮮嫩的竹子。

大熊貓的一舉一動、保護區裏的一草一木,何祥博都心嚮往之。很多疑問在山裏找不到答案,他就請教來保護區從事科研的專家,自學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內容,並先後拿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專業本科文憑和清華大學環境工程領域碩士學位。

有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紮實的理論支撐,碩士畢業後的何祥博本可以在北京重新擇業,但他放棄了。他説:“我是秦嶺山里長大的孩子,我的根在這兒。這裡有我摯愛的大熊貓保護事業。”

從保護站到局機關的崗位調動,長年行走潮濕林間患上的風濕和胃病,這些都沒能影響何祥博紮根大山保護大熊貓的熱情。每年,他還抽出近2個月時間深入林間,帶領一批批新入職的年輕人做科研。一直深耕大熊貓保護事業的他,在2021年當選“中國好人”。

秦嶺是我國大熊貓重要的棲息地。1974年全國第一次大熊貓野外調查研究時,秦嶺大熊貓有109隻,到2015年全國第四次大熊貓野外調查研究時,秦嶺大熊貓已達347隻,僅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就有67隻。

2021年底,一項持續3年的研究拉開大幕。為了解全球氣候變化對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影響,何祥博和清華大學團隊合作,對大熊貓主食竹——巴山木竹和秦嶺箭竹進行主動和被動增溫實驗,對比分析增溫后土壤、竹子基徑和高度及營養變化等,努力讓大熊貓吃到可口營養的竹子。

每天清晨,漫步竹林間,都能見到大熊貓或搖頭晃腦地走著,或活潑矯健地爬樹,或懶洋洋地靠在樹下……這是何祥博理想中的生活。他説:“希望通過一代代巡護員的努力,讓越來越多的大熊貓在這裡‘世代安居’。”本報記者 李羽佳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與大熊貓的300多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