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説我們村兒》雲採訪直播節目熱播 電商助農民鼓起“錢袋子”
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直播電商、非遺文化、鄉村旅遊、綠色能源等大顯身手,助力當地村民增收致富。與此同時,中國的鄉村治理經驗也獲得世界多國的廣泛關注。人民日報海外網于去年底開拍大型雲採訪直播節目《説説我們村兒》,連線全國多地村幹部、村民、企業家和相關學者,共話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
土特産搭上了直播快車
2016年,常年在外務工的付艾華了解到,她的家鄉湖北省廣水市余店鎮正在做電商平臺的招商。“聽到這個消息,我第一時間就報了名。”付艾華説,要為推廣家鄉的“余店三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口感好、味道佳而享譽周邊的“余店三白”,指的是當地産出的白茄子、白黃瓜和大白菜3種蔬菜。其中大白菜于2016年9月成功註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以前大多是靠沿路叫賣,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才能運到城裏去銷售。”余店鎮黨委副書記祝小東説,雖然“余店三白”有一定的知名度,卻賣不上好價,覆蓋的市場範圍也很有限。拓寬農産品的銷售渠道,曾是擺在當地政府眼前的一大難題。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電商産業讓優質農産品在村頭搭上了扶貧快車。人民日報海外網輿情中心於2021年12月發佈的《中國數字鄉村網路輿情報告(2021)》顯示,短視頻+直播帶貨話題佔近3年數字鄉村輿情傳播內容的三成以上,鄉村短視頻加速了農産品以及農用物資的創意行銷,直播電商中的農業領域迎來藍海。
鄉村振興,電商先行。在被譽為“新疆樂器手工製作第一村”的新疆阿克蘇地區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鎮加依村,鄉親們把製作好的樂器打包,發往世界各地。“一把精品樂器能賣到1500元,普通的也能賣到四五百。”村民庫爾班·沙米西説,通過參加村裏的合作社,他已帶動15人參與手工樂器製作,成為村裏的致富帶頭人。
駐村第一書記鐘秀梅介紹説,2020年,加依村建起了手工樂器産業園,並成功引入電商平臺。“我們每天要做2場直播,平均每場2小時。”鐘秀梅説,未來手工樂器製作帶來的收入,將佔到全村總收入的70%以上。
直播帶貨讓優質土特産賣得更好、走得更遠。如今,付艾華成立了自己的電商公司,以“艾姑娘”的網名在短視頻直播平臺帶貨,成為小有名氣的鄉村網紅。“余店鎮的蔬菜已經可以銷售到全國各地。”祝小東説。
古老非遺技藝煥發新生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利用。
“雖然現在人們都用鋼筋水泥建樓,但有項手藝一定要傳承下去。”家住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曲江鎮灣田村的萬桃元,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萬桃元説,從2007年開始,他把吊腳樓按照比例縮小,製成模型。如今,他的作品已經走入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為研究民族文化的生動教材。同時,萬桃元和徒弟們也在積極學習土家族的其他民俗文化,守護別具特色的民族記憶。
在灣田村,擺手舞、三棒鼓等具有土家族風情的非遺項目都得到了較好的傳承與保護。這些非遺項目不僅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其中的一部分還成為帶動當地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伴隨著文化傳承、農産品種植等産業深入發展,多地開始嘗試將旅遊業同本地特色産業相結合,創造更多的旅遊看點。
“産業+旅遊”帶火鄉村振興
土司,指的是元、明、清在部分民族地區授予少數民族首領的世襲官職。恩施咸豐縣曾設唐崖土司,當地的唐崖土司城遺址已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2021年6月,咸豐縣灣田村人魏艷回到家鄉,同鄉親們建起了集種植養殖、休閒農業及農産品電商于一體的咸豐縣青年公社,用富有土家族特色的唐崖土司宴招待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每一道佳肴都蘊含著美好的寓意。”魏艷介紹説,喜沙扣寓意著歡歡喜喜,扣肉做好後用盤子蓋住,再倒扣過來,象徵著來年翻新。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栽麻鎮大利村,當地的“産業+旅遊”模式已初具規模。村裏的“侗布”非遺文創品牌“倚山人”,就是由村裏第一名大學生、也是第一名返鄉創業的青年楊成蘭創建的。“我現在所做的,就是讓更多人了解家鄉的非遺。”
講述中國鄉村發展故事
位於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的田壩村,是典型的山地鄉村,與一些拉美國家的鄉村有著一定的相似度。田壩村黨支部書記陳福艷説,村里正在形成一種有玩的、有吃的、有看的茶旅融合産業格局。“春季可以體驗手工採茶、制茶,夏季可以到河裏游泳、摸魚,秋季可以登高賞紅葉,冬季可以賞雪、滑雪。過年還可以有殺年豬、灌香腸等多種體驗。”這是根據當地的自然地貌、風土人情而因地制宜的結果。
西南科技大學副教授崔忠洲表示,拉美國家一些學者對中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成功經驗十分感興趣。“他們的原住民也存在著如何面對現代社會的問題。”崔忠洲説,田壩村的發展很有説服力,今後將邀請拉美青年來到田壩村,向世界講述當地發展故事。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平襄鎮孟河村正在推進將“雙碳”目標和鄉村振興有效結合。該村地處黃土高原,擁有較為豐富的光能資源。國家能源局駐村第一書記尚悅説,通過架設光伏,每年可為村民增加1000元左右的收入。
“只需要70平方米的屋頂資源,安裝一個20千瓦的光伏電站,就可以滿足一個家庭一年的用能需求。”通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呂忠表示,通過發展光伏産業,孟河村的發電量已經遠超用電量,“這個經驗對於解決世界其他貧困地區的電荒問題很有借鑒意義。”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電商助農民鼓起“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