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遊

花開新津處處新

新津區位於四川成都市南,從市區出發約1小時即達。第一次去新津,是幾年前的一個週末,和家人探訪那裏的斑竹林景區。

進得園中,路過一片圍滿菖蒲的池塘。初夏時節,適逢各色菖蒲花開,婷婷嫋嫋,其間尤以藍色居多。菖蒲花朵狀似蝴蝶,翩躚于成片蔥翠的劍形葉片之上,甚是悅目。

斑竹林景區為川西平原腹地僅有的市級森林公園,佔地約1500畝。景區打造之時,完好地保留了它的原始風貌。這裡有上百年的竹林與楨楠,江安河、羊馬河支流環繞其中。因為園區夠大,通幽曲徑眾多,來此的遊客雖是不少,散佈開來也不覺擁擠,你總能找到那個屬於你安適的地方。因勢而建的平湖秋月、吊橋疊溪、姚灘濕地、水湄清音等景致,攬你入懷,親近又自然。

靜美的平湖秋月水畔,有個大草坪,是遊客們喜愛的聚居之地。幾乎每次來,都能遇見前來拍婚紗照的情侶。草坪南面有兩棵大樹——一棵榆樹,一棵藍花楹。陽光濃烈之時,兩叢巨大樹冠之下,聚滿了幾十上百的納涼人。

斑竹林園區裏的服務人員,大多是附近村子的人。景區在餐飲服務、超市售貨、治安管理、綠化養護、環境衛生管護等方面,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多個就業崗位。我了解到,他們平均一個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算一算,僅此一項每人每年可增收3萬餘元。

園區門前的三新路頗有人氣,一家家餐館緊挨,生意都還不錯。尤其是園區門口最近的那家豆花魚莊,連著兩家鋪面都是一家人開的。到飯點時,常常座無虛席。

當家的老闆是個40來歲的瘦高男人,因為常去,我偶爾和他聊上幾句。他們一家就是本地(新津區興義鎮)村民,因建設斑竹林景區而搬遷,分得這兩家鋪面,做了餐飲。鋪面是自己的,不用交租金,看他談起這時滿臉的笑容,就知道定是掙了不少錢。

2022年春,聽聞新津兩河口菜花尚好,我和愛人驅車前訪。離開市區,駛上筆直的成新蒲快速路,廣闊的成都平原一覽無余。

路上,遠遠見一處醒目的建築群,共由五個巨型穹頂並排組成,狀似從中剖開的巨大玉米棒,五彩斑斕地橫臥大地。建築墻體亮晶晶地反著光,原來是由彩色玻璃片拼接構成。其中以黃色居多,間或有藍、紅、綠色。

心下好奇,當車駛近,見一道旁路標寫著“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想必那建築群便是農展館。這與我頭腦中設想的刻板肅穆的展館形象有著霄壤之別——它是一個自然、時尚與華美相融合的建築。

當車駛得再近些,雙眼又被那田裏突然呈現的景物點亮。大片大片的五彩油菜花,在展館腳下坦闊的田野上奔放盛開、鋪陳渲染,織出一條條五彩的生態絲帶。

這是第一次偶然發現天府農博園。如果説這次只是走馬觀花,兩周後,第二次遊覽天府農博園,可算是腳踏實地了。我在五彩油菜花地裏飽足了眼福。而此行,我又有了新的重大“發現”——在大片五彩油菜花田地的邊緣,有一條鋪著紅色瀝青路的綠道。道旁種植著幾簇紅楓,綠色的草坪將其襯托得分外耀眼。它吸引著我的腳步。從田埂跨上綠道,沒走兩步,但見一座小橋跨過溪流,往橋那頭一瞧,竟是斑竹林景區的後門。

原來我鍾情的斑竹林景區和天府農博園是連接成片的,它已成為農博園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綠道上偶有農人經過,我心下想,鄉村建設得如此之美,他們天天行走在畫中、生活在畫中,叫人好生羨慕。

第三次參觀天府農博園,我了解到它的建設背景。2018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決定在新津區興義鎮創辦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作為四川農博會的永久舉辦地。

園區規劃面積113平方公里,圍繞“農博引領+鄉村振興”,聚焦農業博覽、農商文旅體科教融合發展和綠色食品主導産業,積極培育以鄉村為場景的新經濟産業,著力呈現“永不落幕的田園農博盛宴、永續發展的鄉村振興典範”,創新探索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

目前,已實施建設了農博主展館、大田展區、農耕文明博物館、融媒體中心等12個重大功能項目,引進藍城·沐春風、新希望智慧養豬、58科技農業總部基地等45個産業化項目,落戶中國農大四川現代化農業産業研究院、中國農科院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等平臺機構。

給我觸動最大的,還要數張河果園子社區建設。該社區屬興義鎮張河村,位於農博園核心區域,集中居住271戶762人。

從前的張河村,是一個典型的“空心村”,村裏年輕人大部分都出去打工。田野荒蕪,垃圾隨處,亂棚搭建……

張河村的改變,要從農博園的建設説起。當它被劃定為農博園建設核心區域後,新津圍繞“把農博會辦在田間地頭”的理念,引領張河村開啟了以“農博引領+鄉村振興”的全新發展之路。引導青年返鄉共同創業,引進農業産業化、規模化項目,強力推進農業博覽與休閒旅遊、文化創意等跨界融合,建成集趣果園子共用農莊……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00萬元。

在這個春日的午後,我們走進張河果園子社區。環望四週,社區街道寬敞整潔,一排排別墅小院時髦精緻。幾個幼童在路面上溜著滑板,風一般從我們身邊劃過,母親們在後面笑著追趕。正值薔薇花開,家家戶戶房前屋後,粉的紅的,爬著墻、繞著窗,花團簇擁,葉片閃亮。

秉持共同富裕的理念,新津區委、區政府將張河村成功致富的模式複製到對口幫扶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打造了木欄村“蘋果共用農莊”,帶動當地農民每人平均增收2300余元,該模式還被中央黨校編入《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經典案例中。

東漢建安二十一年,因彭山江口水患嚴重,犍為郡守李嚴開闢了溝通成都平原與眉山一帶的新渡口,新津被歷史賦予重任,且由此而得名。

兩千年時光飛度,世事沉浮,滄海巨變。看如今新津,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進程中,又被賦予新的使命和擔當——新津,正奮筆續寫新時代鄉村建設,呈現新農村的華彩樂章。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花開新津處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