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兩隻“大貓”怎麼樣了?青海國家公園唱響野生動物保護歡歌

“上去個達坂望門源,綠水青山的大畫卷越看越舒坦;想起個黨恩心裏暖,脫貧致富的小康路越走越寬展。”

這首在當地傳唱的“青海花兒”,是百姓眼中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中的生態變遷。

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巍巍祁連山脈、大美青海湖……青海,正如其名,象徵綠色與生命。2021年3月7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現場,全國人大代表孔慶菊向習近平總書記展示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荒漠貓和雪豹照片,是近年來我國對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不斷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取得成效的鮮明寫照。

從遙遠的青藏高原走向人民大會堂,一份份沉甸甸的議案,書寫著對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期待與未來。

祁連山下 野生動物共用和諧家園

五隻雪豹同框、五隻荒漠貓同框、五隻猞猁同框、六隻兔猻同框等罕見畫面在祁連山精彩上演,“四貓之最”開創全國乃至全球新紀錄……四季輪迴間,祁連山腹地的“自然動物園”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不斷刷新著我國乃至世界紀錄。

珍稀物種從“罕見現身”到“組團亮相”,意味深長。這背後,是我國重要生態地區從單一保護到成立國家公園在保護中發展的重大改革成果,更是這一制度取得初步階段性成效的有力回應。僅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過去一年先後完成全國首例雪豹救助與科研項目結合案例,完成3隻雪豹、10隻荒漠貓、23隻黑頸鶴衛星跟蹤監測,填補了我國在雪豹、荒漠貓、黑頸鶴遷徙活動數據方面的空白,雪豹等旗艦物種監測方面已走在全國前列。

偌大的國家公園內對野生動物種群分佈、變化實施監測,離不開科研監測體系。2021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建立了我國西北地區首個森林監測動態大樣地,首次系統開展青藏高原東北部區域內陸河源頭區水生態系統研究,生物多樣性調查實現全覆蓋,基本摸清了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狀況。

今年2月,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大數據平臺建成,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路達8000平方公里,174台野保相機實現無線傳輸和自感拍攝,旨在加強以旗艦物種為核心的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鞏固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成效。現代、精準、高效的資訊化發展模式已成為祁連山國家公園高品質建園的鮮明氣質。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青海省積極推進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以雪豹、普氏原羚、藏羚等為代表的旗艦物種數量穩中有增,其中藏羚增長到七萬多只,普氏原羚增長到三千多只,雪豹頻繁現身,全省兩市六州境內均發現雪豹活動蹤跡。

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的逐步恢復和增加,為保障青海生態系統恢復發揮了關鍵作用。

牢記囑託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是青海堅定不移的選擇。作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青海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多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因過度放牧、開礦挖山、亂砍亂伐,曾令祁連山滿目瘡痍。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緊解決突出問題,抓好環境違法整治,推進祁連山環境保護與修復”。

生態紅線不容侵犯、不得踩踏,堅持生態保護第一,是青海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底線。記者從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獲悉,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2021年78宗礦業權登出66宗,補償商談30宗,拆除礦點建築2.06萬平方米,復草復綠6.7萬畝。

今日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青海湖國家公園建設蹄疾步穩。生態系統得以修復的同時,百姓也吃上了“生態飯”。

草原是牧民賴以生存的家,“禁牧還草”、國家公園一體化管護等措施的實施,曾讓當地牧民為生計擔憂。然而隨之實施的生態移民和生態管護員政策,不僅讓三江源、祁連山生態核心地區牧民搬進了亮堂的新家,還讓他們有了新身份——生態管護員。2021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567戶搬遷居民簽訂搬遷協議463戶。2339個巡護網格覆蓋了國家公園及周邊區域2.6萬平方公里,實現了生態管護全覆蓋。

孔慶菊代表在調研中了解到,門源縣有近2000名脫貧戶從事生態管護工作,這份工作讓他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轉變,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門源縣還開辦了76家農家樂和牧家樂,從業人員達到300多人,每人平均年收入超過1.5萬元,鄉村旅遊風生水起。

三江源國家公園推行的“一戶一崗”制,也給當地1.7萬名牧民帶來了每人每年2萬多元的收入。

本報記者張蘊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兩隻“大貓”怎麼樣了?青海國家公園唱響野生動物保護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