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

讓“光伏之光”照亮鄉村振興之路

如今,在定西市渭源縣,一種新興産業模式撬動起經濟高品質發展,叩開了産業振興的大門。

它就是“光伏+農業”産業模式。渭源縣利用豐富的光照資源,在光伏産業發展基礎之上,探索“光伏+農業”産業模式,産業實現轉型升級、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基層治理有了依託……“光伏+農業”已成為渭源縣産業振興路上的強力引擎。

截至2021年10月底,全縣光伏扶貧電站累計並網發電約2.14億千瓦時、分配到村集體約1.41億元。全縣農戶從“光伏+農業”及相關産業中獲得的收入已經佔到總收入的70%以上。

由“借光”到“農光互補”,帶動産業轉型升級

渭源縣光照資源得天獨厚,海拔在1930米至3941米之間,日均有效光照時間近12小時。渭源縣利用豐富的光熱條件,2017年起建設第一批光伏試點項目,至目前實施村級光伏扶貧項目60.249兆瓦,共為135個村建設300千瓦至500千瓦電站208個。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産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光伏+”應運而生。

渭源縣因地制宜,探索發展“光伏+食用菌”“光伏+蔬菜”“光伏+中藥材育苗”“光伏+養殖”等農光互補産業模式。時下,走進位於會川鎮的渭源縣光伏食用菌産業園,黑色的食用菌大棚之上,一排排藍色光伏板在冬日暖陽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將光能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電能。光伏板下,大棚內各類食用菌長勢喜人。

園區內的定西市源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渭源縣最早發展光伏食用菌産業的民營企業。“兩年來,園區為公司減免租費30萬元,公司凈收入達480萬元,帶動周圍188戶群眾增收,年産值達到1600多萬元。光伏食用菌産業大有可為!”公司負責人楊峰介紹。

據悉,為促進産業發展,渭源縣創新園區按照村級集中聯建、鄉鎮村級易地聯建佈局方式,建設産業園區。

為吸引更多民營企業,國有投資公司渭源縣正源扶貧開發有限公司制定出臺入園企業“零租金”及“前三年免費後兩年減半”收租等優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此前參與了光伏一期項目的民營企業,再次參與“光伏+農業”産業發展。

近兩年,渭源縣引進培育8家龍頭企業、規範建設16家合作社參與經營。目前,全縣已經建成會川、田家河、路園、蓮峰4個光伏産業園區,建成大棚441座,年産值2577萬多元。已建成元古堆、綻坡、三合等較大規模“光伏+食用菌”基地12家,建成分佈式“光伏+産業”點33個,遍佈全縣所有鄉鎮。

“光伏+農業”不僅實現了“農”與“光”在空間上的互補,而且實現了在時間和季節上“全年候”。

渭源縣已累計建成農光互補食用菌1600畝,設施蔬菜、黨參和黃芪育苗等種植業750畝、互補特色養殖業150畝,互補率達到85%以上。全縣年産羊肚菌、金耳、熊掌、猴頭等名貴食用菌4511.35噸,收益達7933.85萬元以上。

如今,全縣已形成“頂上有光伏、地上有農業、周邊能務工、重點鄉鎮有物流倉儲配套”的産業綜合發展格局,“農光互補”使産業融合疊加效應持續放大。據統計,“光伏+農業”帶動1478農戶戶均年增收2.36萬元以上,發電收益帶動1.2萬戶群眾增收,戶年增收2000元至6000元。

從“空殼”到“家底殷實”,基層實現自治善治

走進鍬峪鎮貫子口村、麻家集鎮土牌村,道路平整、村莊整潔,基礎設施、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這些都是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渭源縣各村級“兩委”通過開展“訪民意、釋民惑、解民困、暖民心”“溝通面對面、服務零距離、幹群心連心”大走訪行動帶來的改變。

而改變的經濟基礎,來自“光伏+農業”産業帶來的收益。

135個受益村,配建300至500千瓦規模村級電站208個,加之村級光伏電站農業設施租金收入,村集體每年累計收入達到40萬元左右。“光伏+農業”産業模式,讓渭源不少村集體經濟羸弱的村子,如今“家境殷實”。

渭源縣各受益村將“光伏+農業”帶來的收益用於産業培育、道德講習積美超市建設、公益基礎設施建設、五星文明戶獎勵、村集體經濟等,受益村“有錢辦事”,提升了村級自治善治的能力。

會川鎮幹乍村,充分發揮道德講習積美超市作用,堅持“以行為換積分,以積分換物品獎勵”做法,推進農村文明治理。近年來,累計兌現獎勵物品520多次,評選文明戶等各類先進130戶,推動了鄉風文明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提高了村級治理能力。

為了規範使用這筆收益,當地制定了《渭源縣光伏收益分配監管辦法》,村級按照“四議兩公開”議事規則,合理確定公益性崗位和數量。目前,全縣135個受益村共設立垃圾清潔員、電站護管員等8個類別的村級公益崗位服務人員1.2萬人,建立由駐村幫扶工作隊、鄉鎮駐村幹部和村委會成員組成的考核小組,對公益性崗位人員勞動進行考核、發放勞動薪酬,實現了村級自主管理分配。

從“輸血”到“自我造血”,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推進“光伏+農業”産業模式的過程中,渭源縣創新發展模式、帶動機制、收入機制,改變了以往資金項目的“輸血”式帶動,為産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通過“企業化”和“市場化”運作方式,利用國有平臺公司渭源縣正源扶貧開發有限公司融資1.45億元、吸收社會企業扶貧資金約5000萬元;通過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園區)+農戶”發展模式,實現了統一規劃地塊、統一開展培訓、統一提供良種農資、統一技術管理、統一産銷對接,分戶生産經營,提高了産業、農民、市場主體的組織化程度。

同時,農戶通過參與基地建設、就近務工、實操培訓、承租承包、訂單保障等多种經營方式,實現了增收。全縣1042戶農戶通過土地流轉戶均每年收益2600元;1280戶農戶通過承租光伏食用菌大棚,年均收入1.5萬元以上;近千人就近務工,每人平均年勞務收入6000元以上;135個行政村每年均獲得發電收益40萬元以上。

“光伏+農業”産業模式,助力鄉村振興的經濟效益已然凸顯,賦予了渭源鄉村振興新動能。記者 楊唯偉 通訊員 吳勝軍

來源:甘肅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讓“光伏之光”照亮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