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輿情資訊

“資管新規”落地 標品信託如何走出尷尬

“資管新規”正式落地,理財市場進入“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新階段。對信託行業來説,“破剛兌、縮減非標”已成為常態。不過,受限于客戶風險偏好、投資習慣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稀缺非標信託産品依舊銷售火爆且供不應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標品信託産品的接受度仍較低,投資者教育道阻且長。

優質非標走俏

“新年爆款,前三期火爆進款超1億元,第四期節後開打,預計下週五封賬一期。”一位信託銷售人員在朋友圈發佈了最新産品資訊。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該産品是一款政信信託産品,融資主體為江蘇省某家大型企業,交易模式為信託貸款,這位信託銷售人員介紹稱,“這款産品收益率在7.5%左右,投資期限為兩年”。

另一位信託銷售人員也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政信信託産品是公司主推的方向,年化收益大部分在7%-7.5%左右。相比一些工商企業經營項目或者是大型房企的房地産等項目,以政府為背景的基礎建設項目的信託計劃更有保障性”。

政信合作模式多以政府或政府背景企業為背書,一直以來都受到投資者和信託機構的青睞。上述政信信託産品的交易模式通常投向信託貸款、委託債權、應收賬款等,也就是典型的非標産品。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地方政府擔保可以很好地給項目增信,所以稀缺的政信信託産品會成為主推的對象,也容易受到投資者認可。不過需要關注的是,未來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政府投資力度會持續加強,政信類項目的融資需求會繼續升溫,相應的風險防範需求也隨之增加。投資者不要只關注政府“背書”,而忽略産品可能存在的風險。

標品信託産品“遇冷”

2018年“資管新規”發佈以來,信託産品向凈值化、標準化轉型就已成為趨勢。不過,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當前標準化信託産品的推進並不令人滿意,大部分信託銷售人員在推薦産品的過程中均未提及“標品信託産品”,只有在投資者要求之下才會主動推薦。

標品信託産品和非標信託産品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標品信託最終投向是公開市場發行交易的金融産品,且期限靈活,一般沒有預期收益率。當北京商報記者詢問是否有可推薦的標品信託産品時,一位信託銷售人員提及,“目前主推的還是稀缺非標信託産品,性價比高,標品信託産品主要投資二級股票市場或一級市場股權,受眾群體也比較小眾”。

另一家信託公司銷售人員向北京商報記者提供了一份標品信託産品募集資訊,從內容來看,該産品募集資金為2億元,認購金額在100萬-300萬元之間,按年付息,資金用途主要用於投資某集團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標品信託一般會向較為年輕的客戶推薦,中年客戶不建議購買,因為標品信託底層資産屬性決定了其價格主要受到市場影響,主要風險特徵為市場風險,投資者也需要學習一定的金融理財知識。”上述信託公司銷售人員説道。

從市場表現來看,來自用益信託監測數據顯示,上周(2021年12月27日-2022年1月2日)標品産品的發行數量佔比繼續下滑,據不完全統計,上周標品信託發行數量93款,環比減少11.43%;非標類産品的發行數量163款,環比減少0.61%。

用益信託研究員喻智指出,在監管環境持續趨嚴、“兩壓一降”多次被強調的背景之下,非標融資類産品展業受阻,而標品信託的募集情況受投資者接受程度影響較大,集合信託市場短期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

投研體系有待提升

“資管新規”落地後,信託行業中投資者教育任重道遠,再加上當前“剛兌”文化短時間內尚未完全破除,多數投資者對産品凈值化、資産配置、長期投資等理念接受程度仍然較低。

廖鶴凱進一步指出,在融資規模限制的情況下,標準債券産品會更多特別是基礎設施産品將具有更大的比例,對投資者來説,混搭類産品可以有效分散風險並有機會獲得一定的超額收益,但不應過分追求高收益以避免資本損失。

不可否認的是,傳統非標資産已走進“黃昏”,政信信託産品“非標轉標”也迫在眉睫。廖鶴凱進一步預計,後續政信類非標的佔比會逐步下降到非主流業務的水準,主要方向還是繼續降低融資成本。

“目前有不少信託公司對傳統業務的依賴嚴重,對轉型的路徑和方向不清晰,具體包括以往觀念固化,專業性人才缺失,組織構架、運作體系及風控體系不能適應當前市場環境等多重因素。”一位信託行業資深觀察人士強調稱,對非標依賴較重的信託公司來説,最有效的方式主要為改變業務模式,比如原來是給平臺公司做非標準化的債權融資,現在做成標準化的債券模式,或者成立信託計劃認購債券,同時加強組織架構、投研體系和人才團隊的建設。記者宋亦桐

來源:北京商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資管新規”落地 標品信託如何走出尷尬)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