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第七屆浙江書展展出120種寧波地域文化讀本

城市和人一樣,有著完整的生命歷史,從胚胎、童年到成熟,一代代人創造了它又離去,這個豐富漫長的過程,全都默默記憶在巨大的城市肌體裏。發掘它,整理它,運用它,便足以成為這座城市邁向精神富有的深厚基底。

寧波,歷經8000年人類活動史、2500年港口發展史,在今年建城1200年之際,重磅推出了一系列聚焦地域文化的書籍。

第七屆浙江書展上,寧波共展出120種地域文化讀本,佔到寧波參展書籍的一半之多。

紙上讀城,讓你“遇見”一個全方位的寧波,這無疑是寧波“書香”立城,“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有,在現代化先行中實現文化先行”中交出的新答卷。

一本書,1200年

西元1194年,宋寧宗趙擴即位,改年號為慶元,並將當時稱為“明州”的寧波升為慶元府。

慶元府與宋寧宗的年號相同,可見寧波在南宋王朝中的地位之高。

也正是在寧波歷史上這段發展黃金期裏,宋刻寶慶《四明志》編纂完成,是現存的四明志書中最為古老的版本,為寧波區域保留了較為原始的檔案。

你是否好奇南宋時的寧波府治版圖多大,街巷阡陌又是如何佈局的?在此次浙江書展上,寧波首次公開了影印國家圖書館藏的宋刻本寶慶《四明志》中的16幅地圖,並集結成冊頁文創——《以觀四明》,內頁用古雅的朱絲欄,宣紙印刷,包括府境圖、府治圖、郡圃圖、羅城圖,以及鄞縣、昌國、慈溪、定海、奉化、象山六縣縣境圖、縣治圖。

“很多地圖都是首次面向讀者亮相,而且它還是匯輯寧波地方文獻的巨著《四明文庫》出版工程的‘序曲’。”寧波市委宣傳部出版和版權處處長謝安良説。寧波將“出版第一輯《四明文庫》”列為2021年工作任務,《四明文庫》出版工程正式啟動。

早在1200年前,明州刺史韓察將州治遷到三江口,並築造內城,寧波建城始於此。千年來,這裡生産了大量的地方文獻、傳世之作,有的保存至今,有的只殘存篇目,還有散佚在海內外的。將它們重新收集整理,匯輯成集,解碼寧波文化基因,向世人完整呈現“書藏古今”的豐富文化資源,建立獨特的城市文化品牌,便是《四明文庫》編纂的初衷。

目前,《四明文庫》的首批成果涵蓋了30種府志、山水志文獻的影印出版,都將在今年底面世。

若説《四明文庫》裏的寧波宏大而莊重,那麼,書展上,《寧波人》《走讀寧波》《説寧波話的上海人》《江城印記·寧波幫和武漢近代建築》這四本首發新書裏,寧波的文化性格則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煙火氣”。

《走讀寧波》以歷史節點為經,串聯寧波最具影響力的旅遊景點為緯,用散文詩般的語言描述了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而《寧波人》則從性情、格調、市井、聲色、品味、世相六部分入手,通過寧波人的日常生活細節構建城市文化史,以“人”帶“城”,描繪一幅朦朧、淡雅、耐人尋味的寧波人圖景……像這樣,寧波推出的120種城市讀本,就是以城市歷史、風貌等題材為線索的圖書集中出版,涵蓋歷史學術普及、個性化遊記、非虛構寫作、案例分析等多元視角,“復活”寧波1200年的風情與肌理。

一本書,16年

“我更像是在記錄,用五味雜陳的生活輸入,用不加修飾的文字輸出……”第七屆浙江書展上,余姚“菜場女作家”陳慧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説。當天是她的第二本新書《世間的小兒女》的讀者見面會。

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書中那一個個讓人動容的鮮活生命,源自陳慧賴以糊口的余姚梁弄菜市場。

44歲的陳慧出生於江蘇如皋,27歲那年,遠嫁余姚。再往後的16年間,她每天推著推車,在菜市場流動販賣小百貨。

菜市場就是個顯微鏡,滿是這座城市中最細微的市井人生,以及浸透在他們身上、屬於這個地域的特質。有一次,菜市場深處的雜貨店裏多了一張生面孔——竹躺椅支在櫃檯邊,男人躺在上面,病懨懨地,不怎麼説話,阿姐裏外忙活。男人和阿姐早年各自成家,婚外兩人動了感情,後來男人患了癌,不再顧及街坊眼光,在雜貨店走完最後的日子。下葬那天,雜貨店前的躺椅空空蕩蕩,遠處炮仗聲聲,阿姐捂著胸口眼淚咕咕:“一聲一聲,我心驚肉跳啊……”

在那菜市場鬧鬧嚷嚷的人堆裏,阿姐的話唯獨落在了陳慧心裏,記錄,創作。

翻開陳慧的《世間的小兒女》,人物大多都是這樣來的,16年,混菜市場的日子,一筆一劃,皆落在了這本書裏,熱氣騰騰。

很多人給《世間的小兒女》貼上了“勵志”標簽,而于陳慧來説,她自己更“像一朵黑乎乎的香菇一樣,端坐在位於小溪邊的三間房子裏”,拉開鍵盤,噠噠聲填滿整個屋子,流出的文字裏才開始走出另一個她自己,一本書,16年,是艱辛生活裏的一道光,書香最能暖人。

人與城的交集,如果説走馬觀花似的“景點打卡”是握手寒暄,那麼關注細節就是雙方真正意義上的擁抱和交流。狄更斯筆下的倫敦、老舍筆下的北京、王安憶筆下的上海,無不流露城市神韻。于一座城市來説,不僅僅需要傳統的大歷史,也需要《世間的小兒女》這種微觀的記憶文學來為城市“立傳”,鋪陳出城市群像的畫卷。這本書中,以細微描摹與城市節拍共振,我們看到的是寧波平凡生意小民身上的堅韌與不屈,立體而生動。

從寧波出版社提供的一項數據來看,他們簽約了五六十位像陳慧這樣的寧波民間作家,“寧波作家軍”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他們的作品交織起城市風味、文物遺跡、宮殿城闕、勾欄瓦肆、人物典故,勾畫不同城市的鮮明性格,兼具資訊量與可讀性。一座城,一個人,一本書,彼此密不可分。

一本書,3小時

書肆,就是書店的古稱。

新月半藏,秋風正怡,馬衙街畔天一閣博物院南大門前,書肆林立,往來人潮,手持千年前出入寧波的通關文書“明州牒”,穿越大海、船隊、東方、旭日東昇等布景,仿佛與古代“海上書籍之路”千里迢迢而來的書籍,一同抵達寧波。

步入書肆,你可手捧書卷,細細品讀,或聽聽“古人”誦讀的“之乎者也”,還能從歷史上走出來的天一閣主人范欽的IP形象,論學一番,活脫脫還原了古代“夜書肆”,一眼即穿越。

“真實的歷史遺存上再現、還原那些書香盛事,短短三個多小時,我就感覺真的去經歷了唐宋時期繁華的海上書籍之路一般,太有意思了!”一位參加活動的讀者這樣説道。

第七屆浙江書展子活動——“天一閣·月湖 夜書肆”展出的是另一種形式的寧波“城市讀本”,以城為書,沉浸式閱讀。

城市本身就是一本立體書,關鍵是需要一個生動的傳遞出口,可“翻”出來,讓讀者看。就像寧波歷來是中華藏書文化的重地,“書藏古今”,始建於西元1566年的天一閣經籍浩瀚,藏有古籍30萬卷,其中珍籍善本8萬多卷,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天一閣及其館藏古籍正是讀懂寧波悠遠厚重書香味的最好讀本。

近兩年,天一閣博物院也一直在嘗試推出類似的沉浸式“寧波讀本”,比如,“天一夜讀”項目,通過一些具有新意、活力的活動“活化”演繹,讓深閣庋藏珍本煥然新生。今年6月份,天一閣博物院南園華光異彩,悠悠琴聲,崑曲浪漫綺麗,天一閣館藏明萬曆本《牡丹亭還魂記》中的人物從書卷上“走下”,步步生煙,嫋嫋婷婷。

“一座書香縈繞的城市,本身就是一本大型的‘立體書’,每個人都可以沉浸其中。”寧波市相關負責人這樣理解“書香寧波”建設。近年來,寧波已推出一系列的閱讀服務和活動,通過營造讀書氛圍,將全城打造成一個露天的圖書館,讀書,便在讀城,讀書,更能讀懂寧波城。

今年“城市螢火蟲”換書大會首次亮相浙江書展,顧名思義,就是以書易書。但它交換的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段感悟、一種人生。自2014年起,寧波已舉辦了十屆“城市螢火蟲”換書大會,粉絲群體也從最初的千余人擴大至2萬餘人,累計有10萬餘愛書人士參與體驗。而在寧波的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被形象地稱為“永不關閉的城市書房”,旨在將城市變成一座大型“露天圖書館”,文化不散,斯文在心,隨處可讀,人人皆讀。(記者 陳醉)

來源: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