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縣通鎮向陽灣村黨支部書記賀建強不當老闆當村支書
2015年,離開家鄉13年後,賀建強又回來了。他的家鄉——榆林市佳縣通鎮向陽灣村,是一個深處黃土高原腹地的省級貧困村。賀建強做出這個決定的直接原因是村裏的幾個老黨員輪番勸他説:“建強啊,你在外面做生意掙錢了,能耐了,能不能回來把咱們村也發展發展?村裏人的日子不好過。”
此時的賀建強已經從一個高中畢業就外出打工的窮學生,變成紮根城市、有所成就的生意人。而向陽灣村卻還是以前那個“爛桿村”:路還是顛簸不平的土路,水井裏的水只夠村民吃2個月,留守在家裏的婦孺守著棗林靠天吃飯,鄰里之間的是非、糾紛不斷……唯一的變化,是幾年前村裏修建了一個文化廣場,賀建強還出資50多萬元。
幾個老黨員的話觸動了賀建強。“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心裏也常有改變家鄉貧窮落後面貌的想法。尤其是逢年過節回村,看見老人為了吃口水,拿著水桶到溝裏打水,我的心裏就會産生一種帶領他們一起過好日子的想法。”賀建強説。
2015年5月,賀建強當選向陽灣村村委會主任後,一頭扎進了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事業當中。新修硬化道路,解決“出行難”問題;新打水井,解決全村人畜飲水問題;連通網際網路線路,實現全村網路全覆蓋;新建村“兩委”辦公室、醫療衛生室、幹部代辦便民點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場所;新建幸福院,集中供養村裏五保戶、殘智障人員和空巢老人……兩年時間,向陽灣村舊貌換了新顏,蛻變成全縣脫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基礎設施的改善,也疏通了産業發展的經脈。
在向陽灣村,紅棗産業佔全村農業總産值的70%以上。為了促進紅棗産業提質增效,賀建強外出考察學習後,建議村上按照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分置辦法,採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施低産棗園改造,大力推廣紅棗“強力降高塑形”技術,並成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祥泰紅棗專業合作社,發展了170畝集中連片示範棗園。該棗園承包給16戶貧困戶進行管理,合作社每年給每戶支付勞務費1.5萬元,紅棗所得收益歸村集體所有。
2018年,向陽灣村摘掉“貧困帽”,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被推選為向陽灣村黨支部書記的賀建強一鼓作氣,帶領村民到安康、商洛等地考察,並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授指導後,投資300多萬元建起了佔地70畝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利用棗木製成的菌棒種植香菇,品質、口感都非常好,在市場上廣受好評。”賀建強頗感自豪。
據他介紹,2020年,向陽灣村食用菌種植基地培育、種植香菇50萬袋,生産總值達20多萬元,並帶動周邊7個鄉鎮11個村的村民一起種植香菇。“我們提供菌棒和技術指導,並回收香菇進行統一銷售。”賀建強説。
食用菌種植基地為向陽灣村打開了一扇致富大門,把貧困戶嵌入到了村集體産業發展的鏈條中。“村民的土地流轉給村集體後每年收取租金,食用菌種植基地的收益要在全村進行分紅。有意願的村民還可以到基地來務工、學技術。去年,平均每天有20人在基地務工,他們的年收入在1.5萬元至3萬元之間。”賀建強説。
如今,香菇種植已成為向陽灣村的主導産業。賀建強説,今年他們準備培育種植100萬袋棗木香菇,並減少從湖北聘請的技術指導員人數,改由村民擔任技術主力。
眼下,該基地的10多個大棚裏,菌棒密密麻麻,香菇圓潤肥厚。“這些香菇承載著向陽灣村村民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包含著村民對我的信任。”賀建強感慨,“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的至高榮譽是對我的肯定,也更加堅定了我為家鄉振興盡心竭力的決心。”(本報記者 楊曉梅)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高艷
(原標題:不當老闆當村支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