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輿情

手機“靚號”捆綁套餐銷售形成灰色利益鏈

最近,一些手機用戶在辦理“靚號”有關業務時遭遇套餐捆綁、詐騙犯罪等問題。《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手機“靚號”買賣背後漸已形成一條灰色利益鏈,哄抬價格的同時也帶來不少使用麻煩和安全風險。有專家建議,監管部門應一方面加大監管和打擊力度,另一方面儘快出臺完善市場管理規範,並積極引導消費者理性看待手機號碼。

號碼莫名“被靚號”

過戶轉網限制多

近年來,手機已成為人們日常交流與生活辦公必不可少的工具。有的運營商刻意規避“工信部禁止運營商買賣手機號碼禁令”,一些消費者卻因為手機號碼被運營商選定為“靚號”而遇到不少麻煩。

——有運營商規避“工信部禁令”變相銷售“靚號”。目前我國施行的《電信網碼號資源管理辦法》中要求,電信經營者“不得向用戶收取選號費或佔用費”。然而,工信部出臺《電信網碼號資源管理辦法》10餘年以來,屢禁不止的“靚號”收費和變相收費、加價等現象不斷侵害手機用戶權益。

此前,北京聯通曾採取“拍賣預存款+承諾最低月消費金額”的方式來間接“銷售”靚號,被指以此銷售手法來規避工信部禁令。也就是説,靚號的選號是免費的,北京聯通將拍賣金額全部作為靚號預存款,在號碼開戶後一次性到賬,僅可作為話費消費,不可清退為現金,且需要承諾每月最低消費。

——部分用戶對“靚號”協議不知情。一些手機用戶反映,開卡時運營商並未提前告知自己的號碼存在“靚號”協議。一名吳姓聯通用戶在工信部部長信箱留言稱,自己辦理手機號碼時沒有簽過任何關於“靚號”的協議或合同,與聯通客服人員溝通取消10年最低消費無果。他説,開號時沒見過協議內容,問及“靚號”協議規則是怎麼制定的,工作人員告知是根據相關部門相關法規制定的。

一名石家莊電信用戶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説,其2017年9月辦理一張手機卡用於寬頻及電視業務,繳費期間卻發現手機號成為每月最低消費189元的終身“靚號”。“辦理業務時沒人告訴我這些資訊,電信公司説我簽過字,我説沒有簽過字,讓他們提供單據對比簽名也不給提供。”

——一些號碼被追認為“靚號”。有消費者反映,運營商在未經其本人確認的情況下,對其使用的普通手機號碼加收“靚號”套餐費。今年1月,四川省德陽市一名電信用戶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説,其手機號碼開卡時僅為普通號碼,2020年辦理過戶時被要求籤訂10年使用協議,電信公司稱該號碼已被內部系統追認為“靚號”,但並未通知或徵得用戶本人同意。一位莫姓移動用戶稱,其2017年辦理號碼時未被告知或簽訂任何最低消費合約,但在2020年4月突然發現每個月有100元的最低消費,想取消該條款卻被移動公司以“靚號”為由拒絕。

——號碼過戶、轉網等被捆綁最低消費。近期,北京聯通用戶呂先生想將自己的號碼過戶給好友,去營業廳辦理過戶業務時,卻被要求繼續購買2年的捆綁套餐。呂先生説,他已經按照運營商的“靚號”規則使用2年,不理解為什麼過戶還需重新購買套餐,這完全是霸王條款。

去年6月,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名聯通用戶反映,2009年開辦手機卡時工作人員告知其號碼屬於優質號段,兩年內有月最低消費,到期後可隨意更改資費。“可我現在用的套餐是每月69元,運營商仍收取我每個月129元的最低消費。”該用戶説,當其想辦理攜號轉網時,卻被運營商告知號碼要用到2029年,否則必須繳納違約金。

“靚號”買賣潛藏風險

霸王條款侵害消費者權益

記者調研了解到,在利益催使下,“靚號”買賣已經形成了一條灰色利益鏈,代理商和“黃牛”層層哄抬“靚號”價格,攪亂市場秩序的同時,也引發了安全風險。

——“靚號”買賣催生灰色利益鏈。業內人士認為,由於運營商不能直接收取選號費,許多“靚號”便在網上號碼買賣平臺交易,一些人蓄意囤積號碼、高價炒作,形成了一條從運營商、各級代理商到消費者層層加價的利益鏈。今年2月安徽淮北中院審理的一件案件中,市民王某以10萬元通過中間人購買“靚號”並成功過戶,但當時“靚號”原持有者正服刑關押,不可能在營業廳辦理過戶業務,法院最終判決將號碼恢復給原持有人。

記者在淘寶網上隨機聯繫了兩家店舖客服,均被要求添加微信好友溝通。隨後記者打開選號連結選擇了一個號碼諮詢,客服説購買該號碼需繳納758元“選號費”,首月套餐129元,次月可以更改,需要本人到北京豐台區馬家堡“商家指定網點”辦理。當記者詢問“靚號”為何在正規營業廳難以見到時,該客服説:“‘靚號’等級不一樣,消費也不一樣。我們的號碼是直接找運營商內部領導拿的,營業廳通常只辦理業務,很少提供‘靚號’。”

——購買“靚號”衍生安全風險。一些不法分子打著出售“靚號”的幌子實施詐騙等違法行為,在消費者支付款項後迅速拉黑,或者寄給消費者無法使用的手機卡號。此外,在平臺購買“靚號”時需要向商家提交個人身份資訊,可能導致用戶資訊洩露;很多此類網路平臺還嵌有銀行卡辦理、算命等連結,可能衍生更多安全風險。

在去年山東警方破獲的一起詐騙案件中,兩名嫌疑人在快手平臺上利用短視頻和直播展示虛假手機“靚號”,引導感興趣的用戶到第三方平臺進行交易,用戶付款後迅速拉黑並拒絕發貨。今年初,一名用戶向工信部投訴稱,他在社交平臺上看到某公司宣傳開通“靚號”的廣告,按照指引購買號碼並存入幾百元話費,使用不到一個月電話就被停機,補繳話費無果,向客服和業務員反饋多次,對方以各種理由搪塞不辦理復機。

還有消費者反映辦理“靚號”後常接到陌生人打來的騷擾電話。一名用戶反映,2019年11月自己以月保底290元、3年合約辦理電信AAA級靚號後,經常遭受催債電話罵人恐嚇,嚴重影響其個人生活,反饋給電信和代理商都未有效解決。該用戶説,當時曾詢問過代理商是否有他人使用過該號碼,代理商回復沒有使用。

——霸王條款侵害消費者利益。去年5月,武漢一用戶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説,其辦理攜號轉網業務時,移動營業廳以“1380”號段為老號段、改為“靚號”為由,要求賠付違約金6000元。北京市新達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海認為,手機“靚號”是稀缺資源,同時也是公共資源,在沒有政府主管部門明確行政審批的情況下,運營商擅自指定土政策以實現超值利潤,屬於霸王條款,是無效的約定。

疏堵結合斬斷灰色利益鏈

去年8月,工信部部長信箱回復顯示:“所謂‘靚號’是一種社會心理認知,並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受訪業內人士認為,“靚號”問題牽扯到神秘文化、傳統認知以及商業倫理,難以通過強制性限制措施圓滿解決,建議疏堵結合、多措並舉,斬斷“靚號”買賣灰色利益鏈。

——明確部分號碼稀缺屬性。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説,“一刀切”禁止靚號交易只會滋生灰色市場,建議有關部門明確特殊號碼範圍及價值,根除“靚號”認定的亂象,防止黃牛、選號平臺大肆炒號。通信行業分析師馬繼華建議,參考部分國家或地區的做法,把一切過程暴露在陽光下,對符合規定的“靚號”或一些使用者要求選擇的號碼進行收費,並將所得資金用於慈善公益事業。

——規範完善合約協議。馬繼華説,“靚號”的知情權比較複雜,因為名義上運營商不能對號碼單獨標價,就不可能與客戶簽訂關於“靚號”的合同,只能在選號時對應相關套餐。李海、付亮建議,在明確號碼價值的基礎上,針對“靚號”管理制定明確規則,要求運營商設置更加規範、合理、透明的合約。

——加強頂層設計和監管力度。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對第三方號碼交易平臺的監管處於真空地帶。建議有關部門一方面加強監管打擊力度,嚴格禁止運營商和代理商搞內幕交易,整頓第三方號碼交易平臺,嚴厲打擊相關違法犯罪行為。另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管控好“靚號”的市場獲得渠道,研究設置更加合理的號碼分配方式。

——加強消費者權益保障,用戶也需理性看待手機號碼。李海説,“靚號”個體用戶權益受損時,由於標的額較小,救濟成本、訴訟成本遠高於個體損害額,再加上處於壟斷地位的運營商違規成本較低,消費者往往不願意付出更大成本主張闔法權益。最高人民法院可針對這類套餐捆綁等事宜主動出臺指導案例,明確案件審理依據並對運營商形成司法震懾。同時,相關部門應嚴肅整治帶有迷信、誘導色彩的“靚號”廣告,廣大消費者要更加理性看待手機號碼,讓手機號碼回歸正常的使用屬性。(記者 劉國政 胡正航 程子龍)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手機“靚號”捆綁套餐銷售形成灰色利益鏈)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