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務輿情

“就地過年”地方輿論引導工作指南

牛年春節春運將至,面對冬季疫情防控的嚴峻複雜形勢,以及春運中的潛在風險,全國多地先後發出“春節期間非必要不返鄉”的倡議,鼓勵公眾就地過年,引發輿論熱議。其中,截至2021年1月11日9時,微網志話題#全國多地倡議就地過年#閱讀量達5億次。話題受到熱議背後,更應關注這個涉及到千家萬戶的倡導——大家還有什麼疑惑?各地在倡議的同時,還應做好什麼工作?

關於“就地過年”

輿論反應了什麼問題?

2020年12月3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通知,鼓勵企事業單位靈活安排休假,引導職工群眾在春節期間儘量在工作地休假,廣獲輿論關注。據中國新聞網1月11日報道,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吉林等24個省份倡議就地過節。據人民眾雲平臺監測顯示,多地倡議“就地過年”,促使“就地過年”話題持續引發熱議,質疑與支援聲音並存。該話題于2021年1月7日達到熱度峰值。

“就地過年”相關輿情走勢(來源:人民眾雲)

觀察發現,不少媒體和網民對“就地過年”的倡議表示理解和支援,但基於倡議的資訊傳播特徵和具體實施細節,輿論仍存在疑慮和困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輿情熱度持續時間短,倡議引導力是否充分?梳理髮現,目前仍有地區相繼出臺“就地過年”倡議。然而,由輿情走勢圖可知,“就地過年”話題相關熱度值于1月7日達到波峰,卻隨之呈現出下降趨勢,輿論對倡議的關注度不足,從而存在該倡議引導不充分、群眾不夠重視等風險的可能性。

其二, 部分用詞仍有待商榷,何為“非必要”?有網民稱倡議的用詞令人“摸不著頭腦”,其中“非必要”定義不夠清晰,網民僅能從主觀上判斷何為“必要”與“非必要”。

其三,倡議措施怎樣落地?勞工權益如何保障?據網民反饋,由於工種的特殊性,其工作時間和節奏難以調整,即使各地提倡就地過年,讓用人單位自行組織調休,然靈活休假的協調難度大,甚至存在“就地過年”淪為“就地加班”的可能。

其四,春節保障壓力大,就地是否能過上舒心年?對此,有網民就此問題提出該如何保障以外地務工人員為代表的群眾春節期間的日常生活。還有聲音認為春節期間物資供應、交通調配都將影響就地過年群體是否能過上舒心年。

其五,遊子歸鄉心切,應怎樣彌補“無法團圓”帶來的缺憾?有網民言道,“春節臨近,鄉愁是一張小小的車票(機票),我在這頭,家人在那頭。”有聲音指出,就地過年的群體思鄉、思親之情或難以疏解,同時也引發了輿論對該群體人文關懷問題的深思。

其六,農民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體如何安心過節?每逢春節,特殊群體的過節問題往往會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然而,面臨今年“就地過年”的特殊狀況,農民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群體的保障問題愈加引發輿論聚焦,不少媒體和網民呼籲為回家或不回家的外出農民工提供有力的支援,助其與家人安心愉快過年。

“就地過年”地方輿論引導工作指南

讓“就地過年”群體消除後顧之憂、安心愉快過年,已成為各方面共同的期盼。不過,一些地區的“就地過年”倡議尚未全面轉化為具體有效舉措,引發媒體與網民的憂慮。對此,為了進一步做好“就地過年”工作,建議如下:

第一,“就地過年”“非必要不返鄉”等倡議需要細化説明,助力各方有序聯動落實。《北京青年報》指出,這樣的指導為民眾所需,也對疫情防控有利。但由於該建議比較籠統,難免讓民眾感到不好把握。個人需要得到指導,用工單位、社會組織等同樣需要。分析認為,有關方面若能進一步細化説明,在強調不去或不離開中高風險地區的基礎上,視情列舉“非必要返鄉”“必須返鄉”的若干類型等,明確二者的必要界限,將為各方面有序聯動落實相關倡議提供重要規範與指南。

第二,有關部門需統籌支援相關企業留工穩崗,積極保障相關群體享有合法權益,嚴防“就地過年”異化為“就地加班”。多地應積極統籌行動,不斷完善就地過年群體假期期間合法權益保障、合理安排兩節期間在崗工作職工休息休假、按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工資和加班費等。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城市推出發紅包、補貼、消費券、旅遊景區免費等優惠舉措。

針對如何避免“就地過年”異化為“就地加班”的問題,《安徽日報》認為,“就地過年”雖是外來務工者權衡之後的自主選擇,但在客觀上他們為防疫作出了貢獻,理應得到重視和善待。東方網強調,“就地過年”的屬性依然是“過年”,切莫把“就地過年”變成了簡單的“就地加班”,不能讓“挑燈夜戰”影響了“就地過年”群體的過年心情。大河網評論稱,在“就地過年”這樣的倡議下,更應該充分尊重員工的意願,靈活安排錯峰休假。對於一部分願意參加春節生産的務工人員來説,要不折不扣地落實春節的福利待遇,讓他們勞有所獲。

第三,“就地過年”牽涉諸多方面工作,需強化調研協作,全力做好生活保障工作。人民網認為,“就地過年”不是小事,牽一髮而動全身,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從全局考慮,僅靠倡議和自覺還不夠,需要社會各界的合力。提高重視程度是首要任務,倡議“就地過年”需各行業積極配合及更細緻的服務。這都需有關部門、企業、社會組織深入調研,提前謀劃,唯有針對不同群體為他們過節提供必要支援,才能讓倡議更加有力。《光明日報》指出,人們就地過年,也會給各個城市帶來往年不曾有過的春節保障壓力。相關地方和部門應儘早準備做好春節期間的物資供應、公共交通運力調配等工作,平穩物價、有序交通,讓那些響應倡議就地過年的國人能夠過個舒心年。中國甘肅網建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要做好監督,警惕各種哄抬物價的行為給“就地過年”人群添堵。與此同時,要為遊子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讓他們接受“就地過年”的新變化,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第四,重視對就地過年群體的人文關懷,撫慰“無法團圓”帶來的缺憾,讓“就地過年”充滿年味。一些地區及企業積極響應“就地過年”這一倡議,高度重視對相關職工的人文關懷。其中,福州市將為在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堅守崗位、留榕過年一線職工送一桌年夜飯物資、一場觀影活動、一次心理健康體驗等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企業在物質獎勵基礎上,突出人文關懷、用“心”留人,不僅能夠避免潛在的節後“用工荒”,也進一步增強了職工對企業的歸屬感。

如何撫慰“無法團圓”帶來的缺憾,讓“就地過年”充滿年味,需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中國青年報》認為,這就要求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要把“後續服務”做好、做足,從而安放奮鬥在外的年輕人的鄉愁。紅網指出,對於“就地過年”的遊子,不妨通過節日慰問、就業保障、人文關懷、社區走訪等多種方式,讓其感受到“家在遠方,情在身旁”的溫暖。《安徽日報》強調,對於選擇“就地過年”的務工者,企業、政府要提供舒心舒適的安排和服務,切忌“發個紅包了事”。比如,可以組織外來務工者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讓他們感受到“家的味道”,讓他們與親人們“線上團圓”,紓解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之情等。

第五,農民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體的春節生活需要格外關注。《杭州日報》建議,有必要把服務向勞務輸出地延伸,幫助留守家中的親人解決好生活中的難題,讓他們的春節也過得安心、舒心。對於浙江這樣一些勞務輸入集中地來説,有必要發揮好工會、行業組織等優勢,依託戶籍所在地黨委政府,以“聯動”形式做好慰問幫扶,對遠方的留守親人噓寒問暖,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一些生活難題。《新京報》建議,對不得不回家的人群也應做好相關服務,比如工會及相關部門可以積極聯動,通過包車、包專列等形式,儘量實現人員“點對點”流動,以減少傳播風險。

應當注意的是,部分務工人員“就地過年”後,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過年問題隨之凸顯,也容易引發輿論熱議。這就要求有關方面紮實做好春節送溫暖工作,積極為兩地親屬提供“網路拜年”支援,保障相關群體安心過年、紓解思念之情。

疫情之下,健康平安過年應成為社會共識。相信在政府、單位、企業、媒體、社會等各方面的齊心協力下,“就地過年”也能讓漂泊的遊子過個好年。待到春暖花開時,再聚首、共團圓。

附:部分“就地過年”措施倡議掃描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輿情分析師 漢超人民網新媒體智庫助理研究員 林子蕊)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就地過年”地方輿論引導工作指南)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