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風險研判需背景意識
輿情風險研判的背景意識是指在輿情事件發生後,判斷該事件風險大小,還需提前將當前的輿論背景作全面的考查和了解。總體上看,輿情風險研判需考查時間背景、地域背景、主體背景和話題背景。只有清晰準確認識時間、地域、主體和話題這四個背景,作出與風險等級相匹配的應對措施,才能避免在實際的輿情處置過程中,處於被動局面。
背景一: 時間背景
時間背景需考查輿情事件發生的時間是否易引發輿論熱議,進而推升輿情熱度。在時間背景的分析上,還需重視週年、紀念日、節假日等特殊時間節點,若在該類特殊時間節點上發生輿情事件,輿情風險會增加。例如,通常情況下,新學期開學期間,輿論對學校管理、校園食品安全的關注度相對較高。同時,今年受疫情影響,網上關於校園封閉式管理的討論始終熱度不減。9月20日晚,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生因不滿長期封校致物價上漲,採用在宿舍樓集體喊樓的方式表達抗議,持續時間達30多分鐘。由於輿論對高校開學的關注度本身已較高,輿情風險不斷升高。因此,在處理該事件時需要線上線下雙管齊下。9月21日下午,西安外國語大學對此事公開回應,表示會簡化學生外出報備程式,提高後勤保障能力,輿情風險才得以控制。因此,在研判輿情風險時,尤其需考查輿情事件出現的時間背景,需要重視特殊時間節點的輿情風險,才能準確預判輿論發展態勢和處置難度。
背景二:地域背景
地域背景表現為輿情事件發生的地點是否易引發輿論熱議,進而推升輿情熱度。不同地域發生輿情事件後,影響力和風險大小也會不同。在地域背景的考察上,需結合當地輿情特點、多發輿情領域、輿論刻板印象等因素綜合分析。輿論對某地不合理的、標簽化的刻板印象會增加該地域輿情風險。例如不少網民對個別地區已産生了"歧視外地人""環境污染嚴重""天價餐飲坑遊客""騙子多""營商環境差"等不合理的地域刻板印象,若再有此類輿情事件發生,極易引發輿論不滿。因此,在輿情事件發生後,還需全面考慮本地輿情特點,是否已存在不合理的地域刻板印象,進而準確預判輿情風險。
背景三:主體背景
主體背景表現為輿情事件所涉及的部門、機構或當事人是否為大眾所熟知,該類主體是否已多次出現輿情事件或引發輿論質疑。若一個部門或某個人,多次出現輿情事件,則該主體再發生輿情事件時,結合此前事件進行的關聯報道、討論和猜測將會增多,輿論關注度增加,輿情風險加大。2018年1 月,武漢大學教授霍文哲舉報本校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論文造假。2019年底,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在舉報信中稱李紅良"17年如一日明目張膽地造假",頓時引起軒然大波,輿情風險顯著提升。今年7月,武漢兩名小學生"茶多酚抗癌"研究獲第33 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組三等獎的事件又將李紅良推上風口浪尖。因李紅良是這兩名獲獎小學生的父親,其學術問題再度陷入爭議。9月15日,李紅良主動辭去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職務,述職自稱"清清白白做人"。本已"熱搜體質"的李紅良又一次引發猜測,大量媒體將該事件與此前的舉報事件進行關聯報道和討論,隨著多次輿情事件的發酵,輿情風險層層疊加。因此,在研判輿情風險大小時,還需全面了解輿情事件主體背景,若出現疊加風險,則要視實際情況制定對應等級或力度的處置、回應措施。
背景四: 話題背景
話題背景需考查輿情事件所涉及的話題是否為近年來的熱點話題,該話題在近期是否已發生影響力較大的輿情事件。若輿情事件的話題恰好為近期熱點話題,例如,校園暴力、高架橋垮塌、醫患矛盾等,那麼,該輿情事件的風險就會升高。在攜程親子園虐童事件發生後,一旦媒體曝光某幼兒園、親子園甚至小學出現疑似虐童、暴力或墜樓事件時,公眾極易將該事件與攜程親子園虐童事件相關聯,從而再度引發輿論對幼兒教育、親子教育、教師從業資質,甚至教育部門監管責任的探討。因此,在輿情事件發生後,還需全面了解事件所涉及的話題,若與當前熱點話題相關,輿情風險較大,則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有針對性的處置措施。
(作者: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輿情分析師 岳亞玲)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輿情引導處置46式——輿情風險研判需背景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