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怒而退群教育“內卷化”背後的評價體系困局
近日,江蘇一家長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短視頻迅速吸引各路媒體的目光,引發激烈爭議。這一事件觸發了輿論有關“家校關係緊張”“教育競爭中的‘內卷’趨勢”等更深層的討論。隨著“家長退群”事件的發酵,江西、遼寧、山東等十多個省市紛紛出臺文件,明確提出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嚴禁家長、學生代勞。輿論認為“家長群”所折射出的問題,是不斷加碼的教學要求和評價標準,如何扭轉“唯分數論”的現狀,令多元化的教育評價體系行遠至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輿情傳播態勢 討論延綿不斷
11月1日,江蘇一家長退出家長群的視頻火速引爆輿論場,涉及“家長群與教育內卷化”的討論不斷發酵升級,輿論熱度在11月3日達到頂峰。隨之而來的是十余個省份出臺文件,叫停家長批改作業。熱度于11月10日起再次上揚。關於“叫停批改作業”能否改善家校關係,進一步促使有關教育評價體系的討論再次進入大眾視野。
11月1日至17日,共監測到相關輿情資訊1476條。其中,網媒資訊533條,紙媒資訊14條,論壇貼文35條,微信公眾號文章456條,微網志77條,APP資訊353條,網路視頻8條。
輿情觀點梳理
家長群矛盾不斷——教育“內卷化”作祟
近年來,家長群引發的家校矛盾日益突出。11月11日,光明網、中國青年網文章指出,家長群中的矛盾背後,是“內卷”作用下的家校關係産生的變化。媒體指出,所謂“內卷”被稱為“凡人版軍備競賽”,任何無實質意義的競爭和內部消耗,皆可稱為“內卷”。教育領域的“內卷”就是教育體系內部不斷增加教學的勞動投入來獲得成績增長,但教學的效率和結果都沒有明顯的提高。家校關係之所以走到了這個局面,不僅源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錯位,更與過度的、無序的教育競爭存在緊密關聯。在現實中,不少家長群成了教師向家長佈置“任務”的工具。很多家長群顯露的問題,並非家長群本身所製造的。放在大的教育環境中,在教育領域過度競爭的情況下,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多,當前升學競爭出現的“內卷”趨勢,讓教師的工作壓力急劇上升,教師不得不把溢出的壓力轉嫁到家長頭上;本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情緒,家長也對教師提出了更多期待。
家長的掙扎——退出家長群也退不出“內卷”的競爭壓力
內卷化的局面令人痛恨又無奈,但誰也不願意做第一個退出競爭的人。11月16日《中國青年報》文章指出,現在小學生家長以80後為主體,作為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他們身上沒有前輩們的隱忍,同時他們也在職場上承受著比前輩們更大的壓力,很多人過著“996+白加黑”的生活,有時,來自家長群的壓力就成了家長情緒崩潰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法治日報》文章提到,一位經常不回復群消息的家長表示,又要加班又要盯孩子學習,查看資訊不及時,而這種情況被視為“不關心孩子”,內心壓力過大,在家長會上情緒崩潰。《法治日報》還提到,網上流傳著的微信家長群潛規則並非笑談,家長群變身“壓力群”的步驟:老師的通知是必選項,家長的討論是可選項,向老師獻殷勤是備選項,可一旦關係到自己的孩子,所有不滿和無奈都要放下,這一切都成了必選項。
專家談教育“內卷化”:教育需要在多重訴求間維持“謹慎的平衡”
教育“內卷”之下,教育本身已經被扭曲成了各方利益博弈的賭場,賭資是孩子的成績和成就,其後是家庭的投入、經營以及相應的社會資源。澎湃新聞報道中,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劉雲杉指出,在當今的中國教育環境下,必須要看到教育資源的有限性,是社會結構決定了教育制度,教育很難去解決社會的根本問題,所以也不應該被異化為利益分配的工具、階層逆襲的杠桿。教育需要在多重訴求、多重張力之間維持一個“謹慎的平衡”。追求教育平等,不是要出一份人人都能考到一百分的簡單試卷,也不是把不同資質的孩子都捲入到全面競爭當中。
輿情觀察:避免教育“內卷化”還需評價體系改革
教育內卷化是社會資源分配不均、階層間流動困難的表現之一。面對無處不在的“內卷”,亟需改變的是教育評價體系的標準,如專家所言要在多方訴求下達到“謹慎的平衡”。《杭州日報》評論指出,正確的教育評價能夠很大程度上避免教育的“內卷化”。在近期的教育部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電視電話會議中,再次強調了“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確指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準”,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辦法更加多元,社會選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學”。只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理性看待競爭激烈的社會,更加認可多元的教育評價體系,才能夠降低被教育“內卷”裹挾的程度,得以在洶湧的輿論表像之下平和自處。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輿情分析師 張昕)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家長怒而退群教育“內卷化”背後的評價體系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