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輿情資訊

幫青少年衝破“資訊繭房”,需要共同擔當和作為

無論是相關政府部門、網路服務提供者,還是學校、家長,都是對未成年人提供網路保護的不可或缺的一環,並且要環環相扣,齊心協力。

“孩子抱著手機刷個不停像是中了毒”“刷抖音、看快手成了留守兒童最喜歡的娛樂活動”——來自近日《半月談》的報道顯示,一些網際網路平臺正在通過演算法,一味迎合青少年的偏好,向他們“投喂”大量無營養、高相似度的內容,讓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受困于“資訊繭房”。

“資訊繭房”是一個傳播學概念,指的是資訊體系個人化導致的資訊封閉的後果,通俗地説就是,在海量資訊面前,人們會根據自己的偏好和關注選擇接收其中一部分資訊,進而減少、忽略對其他資訊的接觸,久而久之,就會像蠶一樣把自己逐漸禁錮于自我編織的“繭房”之中。

網際網路時代資訊爆炸,每個人的時間、精力只能支撐其接收一部分資訊。而“資訊繭房”的背後,還有著網際網路平臺、網際網路內容生産者的推動——用戶的每一次點擊、瀏覽,都在網上留下痕跡,成為大數據的一部分,也成為相關平臺給用戶“畫像”的基礎。“演算法”技術普遍應用之下,這一秒,某人關心了“馬鈴薯”,下一秒、未來很多秒,就會有平臺給這個人推薦“馬鈴薯絲”“馬鈴薯泥”“馬鈴薯餅”等。

如此現實語境下,為什麼青少年的“資訊繭房”問題尤其需要關注和警惕?

因為他們大多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對有些問題的清醒判斷能力,容易被帶偏。

他們是網際網路的“原住民”——有調查和數據顯示,我國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99.2%,顯著高於總體人群的網際網路普及率(64.5%);全世界每天有十幾萬名兒童第一次上網,平均每半秒就會新增一名兒童網民。

這些或許都決定了,青少年一定會成為諸多網際網路平臺的“大客戶”和“必爭之地”,受到種種特別的“關照”和“青睞”。

客觀而言,網際網路對青少年的積極影響和作用很大,比如,降低了獲取知識的門檻,滿足了社交需求和表達慾望,豐富了生活內容,激發了創作熱情,等等,但一些負面效應同樣應該引起重視。比如,有的網路平臺娛樂化傾向嚴重,充斥獵奇、刺激、低俗的內容;有的熱捧個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偶像明星”;有的不斷推送各種血腥、暴力的網路遊戲,打著虛擬世界的旗號歪曲歷史、惡搞英雄……這些對青少年來説,往往是難以辨別和抵禦的。也因此,一些極端事件不時發生——有的青少年因為模倣短視頻中爆米花的做法,引發爆炸,導致傷亡;有的孩子因為看了用膠帶、繩索整蠱他人的視頻,“學以致用”地惡搞同學,導致意外;而刷父母的銀行卡,打賞主播、充值遊戲,已是常見“劇情”。有的青少年受網路負面影響,行為上跑偏,心理上失衡,最終可能出現價值觀的扭曲和畸形。

流量為王、逐利為上,網際網路商業公司的商業屬性使然。如果把板子都打在其缺乏社會責任,或者説讓其承擔起教育下一代、引領價值觀的重任,並不對路,也不現實。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一個嚴肅且重要的教育命題,更是全社會要共同擔當的責任。

剛剛完成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新增了“網路保護”和“政府保護”兩章內容,這一方面是對社會現實變化的積極回應,另一方面也説明對青少年的保護要擴大主體、擴大範圍,要提供更全方位、多角度和層次的保護。尤其是在“網路保護”這一章,明確規定了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培養未成年人的網路素養;規定了網信、公安、教育等政府部門的具體職責;規定了網路保護軟體等技術措施的應用;規定了網際網路企業要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訴和舉報渠道等——總之,無論是相關政府部門、網路服務提供者,還是學校、家長,都是對未成年人提供網路保護的不可或缺的一環,並且要環環相扣,齊心協力。

在網際網路時代,引導、幫助青少年借助網際網路技術的正向作用、抵禦其負面影響,從而更加健康地成長,這是我們對下一代的責任,也是對國家未來的責任。

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幫青少年衝破“資訊繭房”,需要共同擔當和作為)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