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輿情

媒體曝光外賣後廚臟亂差倒逼平臺加強監管

編者按 手機點外賣如今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不過,個別外賣後廚的衛生狀況讓人實在是不放心。媒體調查發現,一些外賣後廚將洗好的食材擺放在垃圾桶上,還有在公廁外堆放食材,廚師也沒穿工作服……對此,你怎麼看?

外賣別成監管盲區

■何勇海

《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範》明確要求,接觸食品的容器和工具不得直接放置在地面上或者接觸不潔物,食品處理區內不得從事可能污染食品的活動。這些要求意在避免食品接觸有毒物、不潔物。然而,一些外賣後廚將洗好的食材擺放在垃圾桶上,消費者知情之後還會有食欲嗎?如此製作外賣,如何維護好消費者的人身安全?

外賣後廚的上述狀況,不僅是職業道德問題,而且是違反食品安全法的行為。相關部門表示,會督促商家立刻整改。但這也不免讓人擔心,如果不對商家從重處罰甚至頂格處罰,風頭一過會不會故態複萌?筆者發現,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這樣的問題就捲土重來,是否説明我們的外賣後廚,已經成了監管盲區?

放心外賣不該是一種奢求。監管部門要對外賣後廚加強監管,聯合外賣平臺開展專項檢查與日常巡查,對外賣商家的違規違法行為保持嚴懲重處高壓態勢,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不能任其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倒逼平臺加強監管

■靜 子

外賣商家數量多,分佈廣,種類繁,決定了對其逐個進行監管的難度較大。與商家相比,對外賣平臺的監管則相對較容易。外賣平臺連接著用戶與商家,在保證用戶飲食健康、安全方面更是責無旁貸。

我認為,應該通過嚴厲懲處,倒逼平臺落實監管責任。

相關部門要從頂層設計上,確定外賣平臺的主體責任,提高對平臺的處罰標準,重點加強對用戶投訴較多平臺的監管。只有這樣,才能倒逼壓力層層傳遞,將責任落實到每個商家頭上。

在平臺的規則制定上,可以採用兩種方式:一是嚴格準入門檻,要求商家提供保證金,提供完整、真實的衛生許可證明,並定期對商家的衛生條件進行抽查。二是加大處理力度,對於衛生條件不達標的“漏網”商家,及時驅逐出平臺,並收集相關證據提交執法部門。

舌尖安全大於天。相關部門也應拓展用戶投訴渠道,嚴肅對待用戶反映的衛生問題,真正守護好人民安全健康。

不妨推廣“明灶亮廚”

■羅志華

外賣是傳統餐飲的“網際網路+”模式,傳統監管方式很難適應新形勢。藏身於小區裏甚至家庭的外賣店與外界隔絕,靠手機或網線就能做生意,找到他們都極不容易,更別説監管了。

不妨借助網際網路的力量,實現“網際網路+明灶亮廚”式監管。即動員和鼓勵外賣店安裝攝像頭,並通過網際網路將外賣後廚的生産加工場景公佈到網上。當然,這只是優化外賣監管的一種方式,相信只要開動腦筋,可能找到更多更好的監管方式。

手機點外賣勢必越來越普及,與之對應的是,外賣後廚衛生狀況差等導致的食品安全風險也將水漲船高,此次記者調查所見,對於消費者和監管部門都是一次提醒。要知道,網際網路具有很強的放大功能,既能放大便捷和實惠,也能放大安全風險,更新外賣餐飲監管方式已時不我待,這一新業態發展有多快,監管方式更新也應有多快。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媒體曝光外賣後廚臟亂差倒逼平臺加強監管)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