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輿情

數字賦能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重科技更要重內涵

2020年的疫情加速了文化消費需求與方式的轉變,在5G新基建加速佈局、AI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數字文化産業逆勢上揚,展現出巨大活力。在人民數據(國家大數據災備中心)主辦的新一期“啟航·數智新經濟”論壇上,多位企業代表、專家學者圍繞“數字如何賦能文化新業態”為主題,就5G時代文化産品做好産品服務的基本思路、數字文創産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話題展開對話。

“數字”融合虛實世界,拓展想像空間

在數字化浪潮席捲千行百業的當下,技術躍遷給傳統業態帶來挑戰,同時也推動了文化産業跨行業融合發展,開闢出新的市場空間。隨著5G時代的到來,文化産業與科技碰撞催生出更多新業態。積極融通傳統優勢與新技術,精準定位市場,在適應消費者新需求的過程中不斷更新産品和服務,成為行業提升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敦煌文化再次走進年輕人的視野,“數字敦煌”逐漸出圈,成為當下最受歡迎的國潮IP之一。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所長吳健分享了敦煌的數字化之路:“數字敦煌”資料庫通過焦點堆棧、三維重建等數字化方案,實現了包括莫高窟在內的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的全球共用,在永久保存文物的同時讓學術研究和多元利用更便捷;“敦煌不再遙遠”等數字展覽,借助多媒體和VR/AR體驗,突破物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讓海內外觀眾得以在千里之外暢遊莫高窟;數字文創周邊不斷孵化,根據不同的市場需求,將飛天等敦煌文化元素轉化為適應大眾審美和生活需求的創意産品。數字技術讓國之瑰寶不再遺世獨立,使文物得以新生,為“雲遊”提供更多可能。

新技術帶來的變革不只是從線上到線下的簡單引流。打破虛實的邊界,推動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互動融合,數字與文化的有機結合拓寬了人們想像和體驗的空間。

在2020年服貿會上,5G閱讀新模式的展示獲得眾多圍觀點讚。中圖雲創智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商務總監劉華利介紹,5G圖書探索將文字場景轉化為動態全域影像,探索傳統閱讀方式向沉浸式體驗的轉換,基於3D建模、裸眼VR、AR等技術支撐,讓讀者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如《榮寶齋珍藏》系列中清代著名畫家王原祁的《皆山園圖卷》,通過3D建模技術以全景動態方式呈現,特別受到小朋友和家長的歡迎。古意更加具象可感,讓今人對中國傳統藝術産生更深切的共鳴,是非常典型的數字賦能文化的案例。未來,數字技術將為虛擬和實景的互動創造更多的可能性,抓住機遇,文化産業將在不斷的創新中實現線上線下融通發展。

“雲端”聚合海量創意,升級行銷生態

《2020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當前國內網路視聽用戶規模已達9.01億,網民使用率達到95.8%,相比2019年同期用戶規模實現超1億增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上經濟逆勢增長,網民文化娛樂需求視線進一步聚焦線上。

“B站在諸多領域見證了中國年輕一代文化生活的發展趨勢。”嗶哩嗶哩公共事業部總監姚曉晨説,目前B站內已有800萬個文化類標簽、7000個核心文化圈層,用戶和內容生産類型從早期聚焦二次元動漫,發展到遊戲、音樂、舞蹈、科技、生活等各個品類,近期財經、法律、職場等領域的up主逐漸興起,受到粉絲追捧。網路視聽平臺聚合了海量的UGC原創內容,借助演算法推薦和日益豐富的互動形式,滿足了用戶的觀看、創作、分享的需求,打破了人們對知識傳播形式的刻板印象,助力垂直領域的小創意突破圈層走向大眾。

數字文化産業融合發展催生數字文化旅遊、數字行銷産業等新業態,行銷思維也得以全新升級。當前,以“帶貨”為代表的社交電商成為數字化時代的奇跡之地和豐茂之地。據CNNIC統計,2020年上半年國內電商直播超過1000萬場,活躍主播數超過40萬,觀看人次超過500億。直播帶貨已然成為行銷過程中最為重視的入口和平臺之一。

“網民對直播行業關注度的增加,催生出直播行業新的商業模式。”在虎牙直播安全研究中心總監、首席研究員張春喜看來,直播並不僅僅是服務純娛樂的唱歌、跳舞、打遊戲,還應衍生出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正向價值新業態,而電商直播帶貨正是對直播的業態拓展和模式創新,為經濟發展和拉動文化新需求創造了社會價值,為直播在娛樂功能之外賦予了新的內涵。映客公共事務部副總監范牧群表示,映客在疫情期間與教育、體育、醫療等領域機構合作打造線上課程,一方面為用戶紓解了居家學習工作不便的壓力,另一方面也發揮了平臺在穩定就業、保障民生中的積極作用。

網路直播的不斷探索和自我調整,反映了傳統文化行業正在産品開發、行銷推廣和服務模式方面開啟新路徑。隨著5G時代到來,消費者將向“雲端”索取更多的産品和服務,數字行銷生態也將隨之完善,線上文化産業、線上公共文化服務將打開新空間,迎來新機遇。

走得快,也要等一等我們的“靈魂”

“新業態並不意味著高品質。文化産業要不斷擴展新業態,但也不能矯枉過正,因走得過快而導致缺血、缺鈣。”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文旅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魏鵬舉指出,當前中國文化産業的新業態發展狀況整體良好,有賴於中國龐大內需市場的驅動力,我們在數字化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同時也應居安思危。文化産業的靈魂始終是內容,不能只做“數字”而把內容落在身後。出版發行、影視傳媒、網際網路新媒體等領域要警惕“數字造假”問題,避免對社會資源乃至國家公共資源産生誤導。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文創中心主任王岸柳認為,“將同一個文化內核翻譯適用於不同技術形態,這方面的社會需求特別旺盛但是供給不足,導致數字文化産業在技術的一面非常豐滿,但內容的一面相對薄弱。”他呼籲,文化産業的內容生産應加強對中華文脈內核的挖掘和把握;與具有高附加值和自我引爆性的娛樂性産業相比,文博等“教化類産業”在聚集人才方面優勢較弱,培養更多能夠駕馭産業發展規律的綜合性人才還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一道努力。

中國文化産業真正實現高品質發展,既要進行産業結構升級,也要注重産業結構優化,傳統業態和新興業態彼此要融通;另一方面,增加科技分量的同時更要豐富文化創新的內涵,文化創新、科技創新雙輪驅動協同前進。

人民數據總經理鄭光魁指出,數字時代推動文化産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應引導傳統文化産業數字化轉型,不僅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製作工藝,生産具有獨特文化創意的産品,而且要加快培育文化産業新業態,將科技進步成果滲透到文化創作、生産、傳播和消費各環節,加快發展移動多媒體、網路視聽、數字出版、知識服務等新型文化業態,通過産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延長文化産業的價值鏈、提高産業附加值,讓文化資源創造更多價值,造福社會。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數字賦能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重科技更要重內涵)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