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輿情服務

輿情專業隊伍建設的四大短板

眾所週知,輿情服務高度依賴智力成果。隨著我國社會治理邁向格局構建的新階段,專業人才缺口大以及隊伍建設跟不上這組矛盾越發凸顯。在輿情服務各環節,輿情分析師的水準不僅決定著輿情服務的品質,還間接影響著輿情産品迭代風向以及行業發展趨勢。客觀來看,輿情隊伍建設的短板,已經成為各級各地各平臺服務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最大桎梏。

1.門檻低——魚龍混雜亂象生

隨著網路監督與問政能力的增強,輿情工作漸漸引起各級領導重視,服務受眾的需求也逐漸擴大。與此同時,由於輿情行業所謂的“三低三高”特性(低門檻、低成本、低風險,高收入、高回報、高附加值),諸多商業平臺、技術公司忽視了輿情服務的政治性和安全性,導致行業魚龍混雜、風險高企。輿情工作易學難精,正因為輿情服務的低門檻、弱監管、泛標準,導致市場上亂象頻出。輿情服務因之出現兩個極端:一是簡單報送資訊預警,眉毛鬍子一把抓,任何搜索引擎均可勝任;二是高端會商研判曲高和寡,在實踐中異化為玄之又玄的各類處置秘籍。凡此種種,均是對輿情服務行業的長遠傷害。

2.流動快——自嗟此地非吾土

在經濟學中,人才就是一種資源。成熟的輿情分析師,就是輿情行業的稀缺資源,因之具有高度的流動性。輿情隊伍建設之所以陷入“留不住、管不好、用不活”的怪圈,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部分輿情服務平臺(單位)管理思想落後。有些管理者基於自身的原因,沒有將輿情業務管理納入平臺(單位)管理的有效機制中,使輿情服務全流程管理失衡失控。二是輿情分析師心態變化。輿情服務的執行和落地,高度依賴精幹分析師和權威平臺的密切配合,一些分析師難以厘清專業技能與平臺背書的共生關係,心態出現變化。三是職業規劃天花板。目前輿情行業並無專門的職稱評聘制度,主要是參考編輯、記者等評審條件,只是“看上去挺美”,無法完全解決數量龐大的分析師“邊緣化”問題,一些資深分析師迫於職業發展局限只好“切換跑道”。

3.風險大——月皎驚烏棲不定

在強勁的社會需求拉動下,輿情産業迅速發展成為新的朝陽産業,諸多分析師隨之成為新業態的“弄潮兒”,但也面臨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職業風險,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透支身體健康。輿情分析師需要在龐雜海量的網路資訊中觀察網路動態,為處置輿情提供決策參考,業界調侃“點燈熬油寫報告”,這種日積月累的數據處理和精益求精的資訊提煉,背後往往是對身體健康的透支。二是法律邊界風險。輿情服務中有時涉及法律邊界與服務邊界的衝突,這是個涉及經濟、社會、管理和法律等的綜合性問題,“刀口舐血”“踩線不越線”成為業內自嘲語,輿情服務同樣講究“時、度、效”。

4.前景淡——盛衰何得卻由人

人才是輿情服務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一些平臺(單位)之所以出現“培養人才和壓抑人才同在、引進人才與人才流失共生”等怪現象,其主要成因有三。一是用人機制僵化。一些輿情服務平臺(單位)以“出身”定薪酬,以資歷定績效,對於輿情隊伍建設的理論方法缺乏必要的認識和研究,致使內部職責不分、流程紊亂、管理失據等。二是輿情服務業態固化。暫時火爆的輿情服務並不意味著可持續迴圈發展,“預警監測+分析報告+會商處置+形象修復”這套常規打法到底能撐多久,還取決於未來市場的變化和輿情業態的創新迭代。三是行業趨勢不容樂觀。考慮到輿情服務政治性強且具有意識形態屬性,未來一段時間,輿情行業必將制定統一的行業準入、管理和監管標準,且對從業人員崗位的能力標準、職業素質、專業技能加強考評管理。

在各級各地加強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過程中,我們要想抓住資訊化發展歷史機遇,深入分析把握新媒體對執政能力的影響,就必須牢牢抓住人才這個關鍵。這不僅是為輿情服務品質的提升奠定人才基礎,還有助於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防範化解各類風險隱患。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特約輿情分析師 顏陳)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輿情專業隊伍建設的四大短板)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