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北青報:“清理與教育教學無關事項”是必要糾偏

12月16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佈會,針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指出,必須牢固樹立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的理念,切實減少對中小學校和教師不必要的干擾,把寧靜還給學校,把時間還給教師。其中,《意見》提出要大幅精簡文件和會議,減少50%以上教師考核等事項,嚴格清理規範與中小學教育教學無關事宜。(相關報道見A5版)

對於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外的負擔過重,教育部曾多次表示將出臺相關舉措,但一直並無實質性進展,各地更缺少系統、具體的措施辦法。此番中辦、國辦專門印發意見,從頂層設計上明確要求清理規範與中小學教育教學無關的事項,可見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對中小學教師的重視。這是切實減少對中小學校正常教育教學活動不必要的干擾,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把寧靜還給學校,把時間還給教師,確保中小學教師潛心教書、靜心育人的需要。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及其教師面臨的無關事項太多,讓不少老師感嘆“自己不能安安靜靜教書,學生不能安安靜靜學習”,甚至有老師因在無關事項上忙得焦頭爛額,且無成就感,憤而辭職。今年10月,一篇名為《一群正被毀掉的鄉村孩子》的文章引發關注,文章質疑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某小學頻繁迎檢,耽誤課程,拖累學生,引發輿論關注和相關部門調查。實際上,這些年此類吐槽並不少見。

前不久,新華社《誰“搶”走了教師的教學時間》一文指出,評比考核過多、無關社會事務進校園、頻繁抽調中小學教師等,是“搶”走老師時間的幾大因素。比如,不少社會工作都搞“進校園”,寫材料、填表格,方案、成績、總結、配套的留痕圖片、視頻一個都不能少,部分教師被逼成“表哥”“表姐”;又如,扶貧大過教學,扶貧任務過重且缺乏實效;再如,線上負擔繁重,各種APP下載、公眾號關注、朋友圈點讚、網路問卷答題等線上負擔被硬塞給老師……

實際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是學校及教師的最大使命。不忘教書育人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的學校及教師,才是公眾最需要的。當中小學及其老師要應付諸多無關事項,就無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學當中,也就不能提升教學品質。從這層意義上説,儘量少用甚至不用無關事項打擾學校、難為教師,應是教育及其他部門對教育的應有尊重與支援。

那麼,無關事項為何能長驅直入到校園?從表面看,是職責界線劃分不清晰所致;從根源看,卻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惹的禍。要想標本兼治,一方面,要明確教育教學老師與非教育教學職工的職責範圍,讓管理的歸管理,教育教學的歸教育教學。同時,規範、合併、取消一些無關事項,堅決禁止交叉重復、隨意佈置;另一方面,治理重留痕、輕實績的形式主義做法,對那些檢查評比考核事項,要從階段性、突擊性考核,轉變為常態化、精細化、規範化的要求與管理。

當然,關鍵是要明確界定哪些事項與教育教學無關。若要區分與教學無關的事項,倒是容易,但要想區分與教育無關的事項,卻很困難,因為教育的範疇相當廣泛。比如扶貧,中小學及教師運用校園和課堂,通過扶智方式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作貢獻,就不是在做與教育教學無關的事。如果與中小學教育教學無關事項的界定不清晰,就會直接影響到把寧靜還給學校、把時間還給教師的成效。

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北青報:“清理與教育教學無關事項”是必要糾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