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112家社區醫療機構有心理門診

今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亮出了“心理健康”醫療服務能力“家底兒”:本市目前共有25家精神專科醫療機構,社區醫療機構中有112家設有精神科(心理)門診,綜合醫院中有52家開設了心理(精神)科。本市計劃為4萬名居民提供線上篩查服務,並對2000名心理健康高風險居民提供線下干預服務。

為提高全社會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促進常見心理/精神衛生問題的早期發現和早期干預,市衛生健康委和市財政局聯合在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澱區、房山區、懷柔區開展北京市居民心理健康篩查與干預Ⅰ期項目,計劃對4萬名居民提供線上篩查服務,並對2000名心理健康高風險居民提供線下干預服務。

該項目通過“暖翼——知心心理測評平臺”為居民提供自助式個體心理健康狀況評估服務,及早識別可能發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目前已完成對3.1萬人的自評篩查,篩查高風險9000余人。項目還將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多種形式的心理問題干預服務,如線上心理疏導干預、心理熱線諮詢服務、個體化心理諮詢與干預服務。

目前,本市已經形成了精神專科醫院、綜合性醫院精神科和心理科、精神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多類別、多層級的共同參與、面向群眾的心理衛生服務綜合體系和精神疾病康復護理體系。全市共有精神專科醫療機構25家;市級精神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家,區級精神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6家;有35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精神衛生工作,其中有1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有精神科(心理)門診。綜合性醫療機構中,有52家有心理(精神)科,可以為公眾提供專業的心理衛生服務。

全市大中小學校均建立心理諮詢場所,在民政部門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性質的心理服務機構有61家,在工商部門登記的企業類心理服務機構有238家,涵蓋了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諮詢督導、臨床技術和特殊人群心理康復等專業領域。北京市醫療機構中,精神科專業人員總數5563人,其中心理治療師95人,心理諮詢師95人,精神科醫師、助理醫師1213名,精神科護士2695名。北京精神衛生人力資源的國內外比較處於比較高的水準。(記者 賈曉宏)

相關新聞

三類人最需要關注心理問題

本報訊(記者 賈曉宏)青少年、女性和老人要特別關注心理健康問題。昨日,北京回龍觀醫院副院長王紹禮提示,這三類高危人群,一旦發現心理問題,一定要積極應對。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家庭邁進社會的過渡期。在身體、自我意識和人格迅速發展的同時,青少年面臨多種危機,容易出現各種心理、情緒和行為問題。“這一階段的心理問題沒有解決好,很可能影響今後的發展。”王紹禮説,我國3.67億18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其中比較常見的是心理障礙,突出表現為人際關係、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女性因為擁有細膩的心思,與男性相比,更容易出現抑鬱症、神經衰弱、癔病、更年期綜合徵及焦慮症。到了老年期,人的器官開始老化,功能出現衰退,各種軀體疾病陸續出現,導致老年人容易發生各種精神心理障礙,最常見的是老年期抑鬱障礙,其他的還有老年期譫妄、癡呆、老年期創傷後應激障礙、睡眠障礙等。

王紹禮介紹,出現心理不適,首先可以自我調節,包括正確面對壓力。遇到挫折時,轉移注意力,等心情平靜後,再重新考慮如何解決煩惱。敢於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適應社會,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學會宣泄。用積極的方式與人溝通。一旦覺得自己心理壓力過大,自我調適無效,就應積極求助於專業人員。

49名“慢病健康衛士”上崗

本報訊(記者 劉歡)昨日,在中日友好醫院舉行的慢病宣傳日活動中,49位“慢病健康衛士”正式上崗。未來,這些醫務人員和疾控專家將為廣大市民和社區醫生拉起一張慢病防控網。

天氣轉涼後,人們的血壓容易偏高;戶外活動減少後,發生骨質疏鬆的風險也會隨之增高。秋冬季也是心梗、冠心病和腦卒中等慢病的高發期……當前,慢性病已成為全球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在我國,每年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為首的慢性病,致死人數佔所有死亡人數的85%。慢病在我國的疾病負擔越來越重。

“慢病防控是一項綜合、龐大的系統性工程,”中日友好醫院疾控處副處長郭麗萍研究員介紹,為提高人們的健康素養,未來,來自中日友好醫院心臟科、神經科、內分泌科和中西醫結合心臟內科等多個科室的“慢病健康衛士”,將面向公眾推出多學科聯合義診以及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活動。同時,他們還將通過定期培訓,把最前沿的慢病健康科普知識傳遞給老百姓的“健康守門人”——社區醫生,幫助他們提高慢病管理能力,早期識別慢病潛在危險因素。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