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臨期食品“生意”如何做大做好

市場價169元一箱的進口品牌礦泉水,99元能買2箱;進口的東南亞産白咖啡30元3盒;來自歐洲的麵包幹價格9.9元一箱……週末的傍晚,位於北京西單商業街的一家進口食品店裏很是熱鬧。同樣是進口食品,因為保質期限臨近,商品會以明顯更低的價格出售,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從線下不斷生長的門店到線上陸續興起的平臺,近兩年來,臨期食品成了一些商家看中的“財路”,有的商家甚至直接讓剩餘的保質期限成為商品價值的折算依據。(8月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臨期食品不是過期食品,而是保質期限臨近,商家為了避免臨期食品變成過期食品,通過低價促銷的商品。對於消費者來説,購買臨期食品也較為划算。對於商家來説,臨期食品本是行業難題,這些曾經積壓、難處理的臨期食品,甚至可能還未出售就變成了滯銷品,這就會造成大量浪費,也讓商家利益受損。通過對臨期食品打折出售,是在盤活閒置資源,讓浪費變成價值,最終讓消費者與商家實現“共贏”,而消費者與商家的“你情我願”,正是促進臨期食品做成熱門生意並做大做久的動力所在。而臨期食品變成“大生意”,也是商品市場漸趨成熟的一種表現,是市場在發揮“自我調節能力”。

有業內人士稱:2017年,中國進口食品金額已經突破600億美元,按5%的庫存沉澱計算,這就是上百億元人民幣的市場。由此可以看到,臨期食品這盤生意還是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可供挖掘的。但目前的臨期食品市場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商家並不標明商品的原價、折扣資訊,這些資訊的不透明造成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沒能得到相應保障。

將每年上億元的臨期食品變成熱銷商品,對於商家與消費者來説,是互惠互利的好事,有利於節約型社會的建設,但商家銷售臨期食品要給消費者“實打實”的優惠,不能侵犯了消費者權益,更要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臨期食品成了熱門生意,這是一件好事,要將好事做好就需要監管部門加強對行業監管,避免商家從中坑騙消費者,當然這也需要商家加強自律,只有這樣才能將臨期食品這門生意做得更好,才能促進商品市場變得更為成熟,更好惠及廣大消費者。

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臨期食品“生意”如何做大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