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中青報:戳穿了資本泡沫“鹹魚主播”難以上岸

近日,“蘿莉變大媽”事件引發人們對網路直播真實性的關注。在媒體報道中,一位曾經的秀場流量主播表示,他的直播間曾在5個月內産生了400多萬元的打賞流水。然而,這400萬元中只有5萬元是真實的,其餘都是經紀公司刷的。鉅額打賞背後,經紀公司和平臺才是贏家。

這樣看來,成為主播就能財源滾滾的想像,可能只是一場虛妄。之前《中國青年報》的一則報道也指出,網路主播的實際收入與社會上炒作的所謂高收入差距很大,半數網路主播的月收入在千元以下,不到一成的網路主播月收入過萬元。

在直播經濟中,很多看似風光的“網紅”背後,都有著資本默默助推的力量,所謂的鉅額打賞、主播互捧、對刷“遊艇”“火箭”之類的大手筆,往往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蘿莉變大媽”的蹩腳戲碼,可能只是直播行業無數運作中的少數敗績。

網際網路經濟中,資本介入對行業崛起的意義不言自明,很多行業的起步離不開適當的資本支援。2016年堪稱直播行業的元年,眾多強勢有力的資本進場,直播平臺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自此,遍佈街頭的“網紅”、躥紅網路的主播,都成了直播經濟火熱的注腳。

就平臺介質而言,它超越圖文,豐富了視聽媒介形態;從互動性而言,它也比很多媒介形態便捷即時;更重要的是,它傳承著網際網路開放共用的基因,讓普通人更好地融入到網際網路世界。最初,直播平臺的表現也不負眾望,甚至側面推動了部分貧困地區特色農産品的推廣,許多農民帶著自己的産品“一展容顏”,打開貨物暢銷的通道。

不過,隨著資本退潮,許多曾經缺少自製力的“裸奔”平臺死在岸邊,諸如虛假打賞、淫穢色情、策劃炒作等負面報道逐漸浮出水面。從國家層面發出的約談、關停、封號等懲罰措施,也讓無序的直播平臺降溫去火。

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發佈的第42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路直播用戶規模達4.25億,高盛分析師預測,中國網路直播市場規模預計在2020年達到150億美元。400萬元的資金通過直播平臺,在一個為資本全盤操作的賬戶中迴圈流動,為資本所驅使的主播看似無限風光,其實不過是資本貪婪過程中的工具而已。

投入直播經濟的資本,只為獲取鉅額流量,從而贏得廣告投放的青睞。然而,通過虛假打賞、買粉絲等變相手段吸引注意力,只放大了直播行業中的惡劣虛假一面。如果持續通過資本運作炮製虛假熱點,對直播觀眾的注意力也是竭澤而漁。

同時,資本的過度介入,攪亂了直播內容至上的競爭策略,主播能否“網紅”不再取決於內容的上乘、獨特和趣味,反而取決於能否獲得資本的強力干預和影響。直播平臺的馬太效應,擠壓了許多草根主播生存的空間,對那些缺少資金支援與經紀公司加持的“鹹魚主播”而言,很難在直播大潮中“上岸”,分到鉅額流量背後的“紅利”。

考驗著未來直播經濟發展的,是如何通過國家有力的監管、行業與企業內部的深刻反思,從而擠壓水分、拒斥虛假,重塑直播行業的良性健康生態。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中青報:戳穿了資本泡沫“鹹魚主播”難以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