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遊

湖南綏寧縣上堡村吃上“生態飯”打響旅遊牌

7月中旬,隨著氣溫趨升,綏寧縣黃桑風景名勝區內的寨市苗族侗族鄉上堡村旅遊業越來越火。去年在深圳打工的謝美菊返鄉經營起集民宿、餐飲、農副産品出售于一體的“古國人家”農家樂,生意紅火。謝美菊一家有6口人,2018年底脫了貧。謝美菊表示,家鄉生態環境好,發展鄉村旅遊業她很有信心。

在附近的鐵杉林村,村民的旅遊收入也節節攀升。該村村委會主任李茂華介紹,在政府“以獎代補”政策下,全村已有農家樂13家,另外在建3家。農家樂最好的年純收入有30萬元,少則10萬元。夏天旅遊旺季,床位還得提前預訂。

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的強大動力,這是綏寧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秉持的理念。如今,一個個地處深山的落後小山村,由“靠天吃飯”轉為“生態增收”,發展旅遊成了一個有效的致富途徑。

綏寧縣堅持“旅遊帶動”發展戰略,搶抓機遇,引資成立的湖南上堡古國生態旅遊開發公司,主打“自然觀光、民俗體驗、生態休閒、養生度假”四張牌,將上堡古國生態文化旅遊區打造成為一個集休閒、居家、養生、養老于一體的知名旅遊目的地。

如今,黃桑生態旅遊區國家4A級景區創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已完成投資近2.2億元,景區西大門竣工投入使用,遊客服務中心、大型生態停車場、景區標示標牌和景區管理中心等設施基本齊全。蘭堡公路和黃坪公路建設進度加快,鐵杉林旅遊公路拓寬。各主要景點修繕了防護欄、遊步道,新建了旅遊廁所和綜合停車場。曲幽谷景區試營業。

此外,綏寧縣城巫水畫廊景區國家3A級景區已公示,侗寨申遺、上堡大團侗寨文化遺産恢復工程等在有序推進。

每年近萬名貧困人口通過參與旅遊項目建設、旅遊業態經營、農特産品銷售等方式實現增收,不僅讓“沉睡”的旅遊資源“火”了起來,更讓山區群眾的腰包“鼓”了起來,還讓綏寧的“文化旅遊名片”響了起來。

全縣28個村被納入旅遊扶貧範圍,其中4個村被列入旅遊扶貧重點村。全縣旅遊重點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旅遊各種要素條件逐步完善。花園閣村環島旅遊道路已經建成,興建了風雨橋、戲樓、長廊、碼頭、森林劇場,發展觀賞荷花100畝;六鵝洞等7個村組建了民俗文化表演團隊;大園村建設了演藝中心、遊步道、標誌系統和廁所等。

關峽苗族鄉插柳村由國家級貧困村變身藝術小鎮。隨著農家樂、民俗村寨、現代農業觀光區等多主題、多類型、多業態的特色鄉村旅遊項目推出,來插柳村旅遊的遊客與日俱增。“藝術村”興旺,當地村民每年增收50多萬元。“我家房子改成了藝術客棧,每年增收1萬元呢!”插柳村貧困戶蘇坤翠告訴筆者。

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該縣開展星級旅遊接待場所創建活動,扶持旅遊村農家樂、家庭旅館、特色民宿的客房、廁所、廚房建設,美化院落,提升接待條件。目前,全縣接待床位已經增加到5000張。

旅遊業的發展,讓青錢柳茶葉、茶油、幹筍、雕花蜜餞、土雞蛋等農特産品不僅成了綏寧村民脫貧致富的“金蛋蛋”,而且成了拉動鄉村旅遊的一塊新招牌。清明節過後,寨市苗族侗族鄉鐵杉林村家家戶戶炒茶制茶,熱火朝天。貧困戶李松林今年制茶100多斤,茶葉收入超過1萬元。插柳村的太空蓮,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僅太空蓮採摘和蓮子深加工就為54戶貧困戶每戶增加收入近3000元,為村集體增加收入5萬元。

該縣還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民俗文化等優勢資源,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打造形成油菜花節、三月三山歌節、四月八苗族姑娘節、土貨節、十月兄弟節、苗年、侗年等一批多姿多彩的旅遊節慶品牌,有力促進鄉村文旅産業蓬勃發展。

原生態旅遊、文旅融合、茶旅融合、精品民宿健康發展,今年上半年,綏寧縣接待遊客200萬人次,同比增長24%,實現旅遊收入15億元,同比增長23%。(向雲峰 胡燕珠)

來源:湖南日報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湖南綏寧縣上堡村吃上“生態飯”打響旅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