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

脫貧攻堅:完成硬任務,須有實舉措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教授 賀耀敏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原國家行政學院教務部主任 丁文鋒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 金三林

1.完成硬任務需要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光明智庫: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交匯期。如何確保完成中央確定的“三農”領域硬任務?

金三林: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需要我們不折不扣地按期完成。對於如何完成預期目標,黨中央、國務院作了系統的頂層設計,提出了具體要求。

咬定既定脫貧目標。既然脫貧攻堅的目標已經明確,政策已經出臺,就必須一鼓作氣,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好區域性整體貧困。

主攻深度貧困地區。目前,我國尚未脫貧的16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中,大多身處深度貧困地區。這些地區的自然條件較差、基礎條件薄弱、公共服務不足,是解決深度貧困問題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因此,必須推動重大工程項目、脫貧攻堅資金、特色産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生態扶貧、金融扶貧、幹部人才等各類政策措施向這些地區傾斜,堅決把硬骨頭啃下來。

提高脫貧品質。目前,中國貧困地區的發展條件總體較差,貧困戶自我發展的能力總體較弱,遇到經濟波動、自然災害、家庭變故等,很可能出現返貧的情況。因此,減少和防止貧困人口返貧,必須健全長效機制,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實現穩定的、高品質的脫貧。要做到注重發展長效扶貧産業,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措施,確保搬遷一戶、穩定脫貧一戶,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增強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今明兩年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歷史交匯期,必須及早研究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傳遞好“接力棒”。鞏固摘帽後貧困縣的發展成果,接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當地群眾生活的改善。

賀耀敏: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需要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因此,要想確保完成硬任務,就必須做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明確提出的“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

首先,要通過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鼓勵和吸引各類投資流向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領域,以投資增長帶動收入增長,以收入增加促進投資增長,加大財政向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領域的投入,平衡國家“錢袋子”與百姓“錢袋子”的關係,儘快提升農村社會福利。

其次,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起點低、欠賬多,發展不均衡,總體上看比較落後,已經成為制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通過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關鍵抓手,下大決心、花大力氣,精心做好並落實頂層設計。

再次,通過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讓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中國長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是要推動農業從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增強中國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2.城鄉融合發展需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光明智庫:如何確保鄉村振興紮實有效推進,實現鄉村與城鎮、農業與工業協調良性發展,從而切實防止貧困人口返貧?

丁文鋒:切實有效地防止貧困人口返貧,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攻堅期內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退出後,相關扶貧政策保持穩定,減少和防止貧困人口返貧。二是要對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及時予以幫扶。貧困縣摘帽後,不能馬上撤攤子、甩包袱、歇歇腳,而是要繼續完成剩餘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三是要堅持和推廣脫貧攻堅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好路子。四是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對摘帽後的貧困縣要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發展成果。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人口和勞動力勢必向非農産業轉移,鄉村經濟發展必須適應産業結構演化規律。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最重要的是要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推動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賀耀敏:鄉村振興是過去所提的鄉村城鎮化的昇華和超越,鄉村振興是全面振興,其內涵更加豐富多彩,更加適應中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需要。解決“三農”問題不能簡單地在廣大農村推動城鎮化,需要有頂層設計。鄉村振興包括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方面的振興,抓住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環節。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條件和基本方式,是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互動的現實選擇。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就是要不斷縮小和逐步打破橫亙在城鄉之間的各種有形與無形的壁壘,引導各種資源向“三農”流動,促進鄉村實現五個方面的振興。

金三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貫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要完成好這樣的長期任務,必須在施政理念、頂層制度設計、中長期規劃等方面下功夫。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相較于城市,鄉村還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不論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都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比如,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一方面,要加快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培養更多新型職業農民;完善鄉村創新創業扶持政策,引導城市科技和專業技術人才下鄉、農村大學生回鄉、農民工精英返鄉;完善鄉村人才定向委託培養制度,提升鄉村人力資本水準。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村地村用”機制。鼓勵各地在縣域內開展全域鄉村閒置校舍、廠房、廢棄地等整治,把零星分散的建設用地整合盤活,重點用於支援鄉村新産業新業態和返鄉下鄉創業;鼓勵各地探索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用好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對利用收儲農村閒置建設用地發展新産業新業態的,給予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獎勵。此外,要拓寬鄉村振興資金來源渠道,建立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支援、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

發揮好規劃引領作用。鄉村振興是長期性戰略,需要通過規劃明確階段性目標任務,處理好鄉村振興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莊佈局規劃的關係。鄉村振興規劃是綜合性規劃,要有前瞻性、先導性,科學把握鄉村發展規律。

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機制。鄉村振興是全面振興,涉及的工作點多面廣,是“一把手”工程。必須建立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責任機制,制定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制度,推動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主要負責同志主動謀劃政策舉措、協調解決困難和問題,並督促政策落實,真正把鄉村振興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3.精準脫貧“要有長期戰持久戰的準備”

光明智庫:2020年脫貧攻堅戰完成後,精準扶貧是否會鳴金收兵或者緩口氣再出發,貧困是否將不復存在?扶貧政策需要作出怎樣的調整,屆時鄉村振興的著力點應該是什麼?

丁文鋒:貧困是人類發展的一大頑疾,在中國也將於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存在。2020年全面脫貧以後,農村的絕對貧困將消失。但是相對貧困的狀況,或者因個人情況返貧的情況,仍將難以避免。2020年以後,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這對農業農村的發展要求更高,農村的防貧減貧工作反而更難做了。此外,農業農村是現代化的短板,更需要力爭上游。為此,我們要充分認識鄉村振興任務的長期性、艱巨性,保持歷史耐心,要有長期戰持久戰的準備,絕不能有緩口氣的鬆懈感覺。

賀耀敏:精準扶貧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在中國,鄉村貧困問題是長期形成和積累起來的,其本身也具有歷史性,解決鄉村貧困是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硬任務,必須確保按時完成,這沒有什麼可商量的餘地。但是貧困人口和貧困現象總是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時隱時現、時強時弱,貧困線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調整。所以,精準扶貧要將這兩年必須解決的硬性任務和鞏固脫貧成果的長期任務結合起來。解決近期硬任務要通力合作、扭住不放,不見成效決不收兵;解決長期任務要保持定力和韌性,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特別要引導鄉村稀缺資源流向鄉村,讓鄉村成為未來發展的熱土。

4.為全球反貧困實踐提供可資借鑒的中國經驗

光明智庫:從國際視角看,中國的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有什麼意義,其經驗可以怎樣提煉和總結?

丁文鋒:中國的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不僅為加快推進全球反貧困進程貢獻了中國智慧,也為全球反貧困實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中國經驗。在中國精準扶貧的過程中,突出的特點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並且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系統性地投入,進而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在2020年之後,中國的精準扶貧還會更加精準,在配合各地發展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推動鄉村現代化,帶來解決貧困問題和鄉村發展問題的新成果。

賀耀敏:中國的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不僅解決了長期制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對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和人民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為他們解決貧困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當今世界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被嚴重的貧困困擾,仍然沒有找到擺脫貧困的現實路徑,過去那種寄希望於西方發達國家援助的幻想也在加速破滅,這就更凸顯了中國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方案和路徑所具有的參考價值與現實意義。

學術支援單位: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蔣正翔、萬霽萱、張夢澤、王斯敏

實習生 王美瑩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張園

(原標題:脫貧攻堅:完成硬任務,須有實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