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中國蘇力德文化之鄉:傳承蒙古族延續800年的“和平符號”

中國蘇力德文化之鄉:傳承蒙古族延續800年的“和平符號”

圖為蘇力德文化博物館一角 郭偉偉 攝

點桑(將柏葉檀香、炒米等點燃)、供奉、跪拜……清晨,內蒙古自治區烏審草原的牧民們在自家門前的蘇力德祭壇前點燃柏枝、檀香,在《蘇力德頌》中完成熏香禮,然後才開始一天的擠奶、畜牧等草原工作和生活。

“每天如此,祈禱新的一天平安順利、吉祥如意。這是我們烏審草原流傳下來的習俗,也是延續了800多年的‘蘇力德’文化。”21日一早,牧民額爾德尼其木格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蘇力德,又叫“蘇魯錠”,也譯為“蘇勒德”。它頂部是鋒利的矛尖,矛身底座的銎部形成一個圓盤,盤沿一週有穿孔,係以各色馬鬃。它是蒙古民族的旗幟、平安的保護神、民族精神的象徵。蘇力德分為察幹蘇力德、哈喇蘇力德、阿拉克蘇力德等三種。

據蒙古曆史編年體巨著《蒙古源流》記載,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時,察幹蘇力德就是大蒙古國的國旗。1217年,察幹蘇力德被授予木華黎,輾轉大江南北。1223年,木華黎病逝,安葬于鄂爾多斯南部金肯敖包,而象徵其權威的察幹蘇力德也留在了鄂爾多斯烏審旗境內。

圖為察幹蘇力德祭祀現場。張瑋 攝

圖為察幹蘇力德祭祀現場。張瑋 攝

在烏審旗,草原牧民家門前均有用土或者磚築成的祭臺,當地人們世代供奉,留下了800多年不變的察幹蘇力德祭祀文化。

如今,察幹蘇力德已成為一種象徵,寄託著人們對和平和美好生態的期盼與嚮往,這是當地保存最為完整的“蘇力德文化”,也是蒙古族延續了800餘年的“和平符號”。

據烏審旗政府統計,當地門前立有蘇力德的牧戶逾8000戶,約佔當地蒙古族牧戶的93%。而個別因為居住環境沒有設立蘇力德的,也要按時參加察幹蘇力德祭祀。

“流傳了800多年的察幹蘇力德祭祀,非但沒有在歷史變遷中被人淡化和遺忘,純潔的蒙古族人民反而把這一習俗與吃飯睡覺、婚喪嫁娶一般,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無法割捨,越來越深。”烏審旗宣傳部部長馮志明説。

烏審旗政府提供資料顯示,因當地“蘇力德”文化保存較為完整,2006年,烏審旗被授予“中國蘇力德文化之鄉”稱號,2014年,察幹蘇力德祭祀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近些年,隨著旅遊業迅速發展,烏審旗建起察罕蘇力德生態遊牧旅遊景區,景區內設立了蘇力德文化博物館和察幹蘇力德祭祀館,並成立中國蘇力德文化保護基地。

該景區負責人吉日格拉圖告訴記者:“我們希望通過旅遊這種方式帶動文化的傳承,景區將蘇力德文化的精華濃縮於此,讓中外遊客從感官和體驗感上,更深入地了解蘇力德文化。”

北京遊客陳利仁體驗了察幹蘇力德祭祀的“百人祈福”後對記者説:“在《蘇力德頌》聲中,幾十人甚至幾百人手托同一條哈達祭拜時,不由從心底升起對一代天驕的敬仰感,同時能感受到所有人對和平的美好祈願。”

內蒙古民族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董傑表示,蘇力德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根,也是歷史時期人民對和平的嚮往,一定要將這個延續800多年的“和平符號”傳承下去。如今,參加察幹蘇力德祭祀人數逐年增加,這對文化旅遊産業的促進與發展有著深遠影響,並對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遺産有著推動作用。中新社記者 張瑋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李芮

(原標題:中國蘇力德文化之鄉:傳承蒙古族延續800年的“和平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