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綠色物流將試水 成快遞包裝污染的“解藥”

“雙11”將至,物流業將迎來“大考”,不少物流企業準備在我省試水綠色物流,推廣綠色快遞袋。“預計福建省‘雙11’期間的快遞量將超過1億件。”昨日,菜鳥網路相關人士表示,在快遞包裝中存在“大材小用”、過度包裝的現象,為了控製成本,今年“雙11”期間,我省快遞行業將試水綠色物流,共用快遞盒、迴圈包裝袋、百分百可降解快遞袋等將出現在市民眼前。(10月24日《福州晚報》)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包裝物的總體回收率不到20%,而在一些發達國家,紙板類包裝物回收利用率達45%左右,塑膠類包裝物回收率也在25%左右,而我國快遞業中的紙板和塑膠實際回收率不到10%。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在享受網購的狂歡後,對快遞包裝一扔了之,由此造成的浪費和污染十分驚人。

目前,塑膠類的包裝材料幾近無人回收,紙箱雖有人回收,但價格極低,缺乏效益吸引力。而氣泡袋回收成本很高,基本沒有企業來做。因此,最可行的辦法是更新快遞包裝材質,使用可降解材料。這在技術上不是問題,但成本是個障礙。

絕大多數快遞包裹用的是不可降解膠帶,一捆全長約265米、寬6釐米的普通膠帶,在網上的批發售價約為10元左右,而購買同樣規格的牛皮紙膠帶價格接近40元。單是這個價差就讓商家難以“綠色”起來。鼓勵使用可降解材質,財政可適當補貼。而對回收價值不大的包裝材料,需要啟動稅負調節,誰使用,誰善後,倒逼非綠色包裝材質退出市場。

快遞行業構建包裝材料回收體系需要社會化的配合。對包裝物的回收,激勵機制不可或缺,無論是押金制,還是返還積分、贈送折扣等,都值得探索推廣,最終擴大覆蓋範圍,實現回收行為的常態化。

快遞的各個環節都有標準可依,化解包裝之困才能成真。在缺乏“行規”的情況下,快遞行業自彈自唱,不可避免會導致快遞包裝物使用亂象叢生。作為快遞企業,有義務在收寄、分揀、封發、運輸、派送等環節減少對包裝的消耗和環境污染,配合生産企業建立廢舊包裝回收設施。作為電商平臺及賣家,應儘量選原材料用量少、可回收物資含量高的包裝製品,建立分類回收利用制度。作為消費者,應樹立快遞包裝低碳化理念,增強全社會的綠色意識,鼓勵重復使用包裝物。

減少快遞包裝污染,需要快遞企業、電商平臺及賣家、消費者三方共同努力,但籌碼不能全部壓在自覺上,立法推動才是托底措施,必須有常態化的制度保障方能奏效。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武鴿

(原標題:燕趙晚報:快遞包裝污染需要一服“制度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