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讓“無車日”融入到更多的時代內涵裏

記者從市交通委獲悉,9月22日為世界“無車日”,今年活動的主題為“綠色交通 共用出行”。“無車日”當天,王府井大街(燈市口大街至東四西大街)、南鑼鼓巷(鼓樓東大街至地安門大街)、奧林匹克中心區道路等三個區域將限制機動車通行。(9月21日《北京青年報》)

城市“無車日”發展到現在,與初設立時的熱鬧、喧囂和爭議相比,近幾年的“無車日”顯得冷清了許多,媒體的宣傳少了,官員也不再停公車坐公交“秀”上一把,許多的城市也不再限行,這些現象似乎讓人覺得“無車日”正遭遇著雞肋式的困擾。“無車日”甚至被很多人遺忘,在淡出社會的視野。

其實並非如此,“無車日”最根本的目的,是倡議大家採取更多綠色出行方式,逐步減少對小汽車的使用和依賴,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減少尾氣排放。這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樹立綠色出行的觀念,二是彰顯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的地位。觀念是先導,但城市交通體系是否完善與便捷,才是綠色出行可行的基礎條件。

與最初的“無車日”相比,越來越多的城市選擇更接地氣,不限行不擾民,尊重交通出行的選擇慣性,順應觀念轉變的漸進性。同時,“鼓勵公交出行”成為許多城市的主打牌。城市的頻繁擁堵體驗,讓社會對公交出行便捷的期待越來越深,因而“無車日”融入越來越深刻、務實的色彩。

其實,“無車日”考驗的還是政府。綠色交通、綠色出行,沒有健全的公共交通體系,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近些年,很多城市通過新開和優化公交線路、增配地面公交運力,提高公共交通運營能力和吸引力。而眾多省會城市紛紛把發展地鐵作為發展城市公交的首選,建成了初具規模的地鐵網路,市民地鐵出行比駕車出行更便利。

近兩年,城市交通搭乘“網際網路+”的快車,“共用”模式風生水起,賦予了“無車日”新的時代內涵。“共用單車”短短500天在城市投放超過1600萬輛,每天使用量以億次計算,自行車出行已然成為城市出行的新選擇,被譽為“新四大發明”之一。而基於網約的“順風車”,讓“集約式”出行成為了可能,用“共用”的效率減少用車的數量。

顯然,“無車日”正在冷清中進步,看似悄無聲息,實則在螺旋的發展軌跡中慢慢上升。要讓“無車日”融入更多的時代內涵,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支援“共用單車”發展,完善專用車道、停車場,提高承載能力,會逐步使綠色出行成為生活方式。

來源:燕趙晚報  責任編輯:楊柳

(原標題:讓“無車日”融入更多時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