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

“管理網路”可以打破物流園區供不應求卻虧損怪圈

自國家發展改革委2013年出臺《全國物流園區發展規劃(2013-2020)》後,物流園區的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各地政府、各行業也把物流園區的建設作為發展本地經濟和拉動本行業效益的戰略高地。

作為物流業最為核心的樞紐,物流園區開始以“貫穿一二三産業,銜接生産和消費,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新戰略産業面孔出現。然而,物流園區的建設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一方面,在寸土寸金的一二線城市,有近40%的物流園區建成面積接近閒置或者創稅能力嚴重低下,一些三四線城市物流園區的閒置率甚至高達80%;另一方面,物流企業在一二線城市卻面臨拿地難問題,而在三四線城市,雖然拿地較為方便,卻在規劃時因普遍缺乏運營思維貪大求全,造成物流園區低水準建設嚴重,運營困難。

近三年來,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大行其道,而物流園區投資回報期雖長但回報穩定,適合風險厭惡型投資,很符合PPP的項目屬性,於是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輪物流園區的圈地和投資熱潮,直到防範PPP風險的政策出臺後,投資方才開始關注物流園區建設後的運營能力和投資回報能力。

筆者此前曾提出,物流園區在規劃初就必須設計出“三重溢價”——土地溢價、園區的規模及範圍溢價、增值服務溢價,以實現經濟利潤的“超額收益”。之後,筆者又提出,可以引入“網際網路+”智慧物流,進一步實現“超額收益”。

“網際網路+”這一概念的提出,一方面表明産業開始進行網路化構架,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智慧化對産業系統整合的作用。例如,成為外國人眼中中國“新四大發明”的高鐵、網路支付、共用單車和電商網購,都是在固有資源基礎上進行網路化的資源配置優化,同時也離不開基於大數據、雲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所整合的智慧化支援。

“網際網路+”智慧物流是中國物流業的未來發展趨勢。物流業降本增效強調的“結鏈成網”,初始目標是運輸的“重去重回”和倉儲的“滿倉流轉”,高級目標則是高效、低價、優質地滿足客戶的全部需求,而非僅僅提供産品。

由物流園區“管理網路”形成的跨區域物流園區緻密型聯盟,可以充分利用物流網路上各個物流節點的資源稟賦,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其核心技術和發展趨勢都是“管理網路+智慧物流”。

由緻密型聯盟形成的“管理網路”是指分佈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綜合型、專業貨運樞紐型、專業倉儲配送型、專業商貿配送型、保稅型等)、歸屬不同業主(包括地方政府管理部門、政府派出機構、投資商和PPP開發公司等)的物流園區,委託同一家管理公司對園區進行全部或部分運營管理,或者僅對園區內部的部分物流企業特別是倉儲物流企業進行統一的運營管理。

智慧物流是利用整合智慧化技術,使物流系統能模倣人的智慧,具有思維、感知、學習、推理判斷和自行解決物流中某些問題的能力。基礎層次的智慧物流體現為運輸的“重去重回”和倉儲的“滿倉流轉”,即減少運載工具的空載空駛,提高倉庫的倉容密度和週轉頻率,而這些均可以憑藉現有的橫向企業聯盟和優化軟體工具實現。

較高層次的智慧物流則是“以儲代運”,通過科學規劃如分撥中心一類的集團級物流資源調度平臺,對供/需關係進行優化配置,盡可能減少無效運輸。

什麼是“無效運輸”?舉個例子説,某電商可能將主要倉庫設在廣州市,而部分商品生産地在瀋陽市,但網購商品的客戶在北京市,結果這些商品要從瀋陽市集運到廣州市再配送到北京市,而非瀋陽市直接配送到北京市。雖然可能通過優化配置實現了滿載及“重去重回”,也實現了倉儲的滿倉及高頻率週轉,但其成本及配送效率遠不及在瀋陽和北京之間設庫進行直接分撥。

高層次的智慧物流可以直接切入消費鏈和産業鏈,面向最終客戶實現主動式物流解決方案,並能夠優化調整與客戶相關的全供應鏈生産佈局和商業渠道,直接取消多個經營主體下冗余的貨運或倉儲,甚至改變産品的中間狀態,最大限度且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目前,物流業終端客戶市場在服務需求方面,越來越呈現出差異化、單元化、效率化、碎片化、低價化、高質化和品牌化趨勢,亞馬遜的配送中心遠勝於沃爾瑪就驗證了這一點。由此,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市場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

在物流企業中,剛剛完成私有化進程的物流地産巨頭普羅斯(GLP),不僅佔有的土地面積和倉儲面積最大,其順應現代電商配送需求的高標倉儲比例也最高。普羅斯能夠在最短週期內回收投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具有覆蓋全球的物流配送基礎設施和面對客戶的“一站式服務”;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在規劃之初就與電商、製造業巨頭和第三方物流企業達成長期租賃協議,保證了穩定而持久的投資回報。

在普羅斯強有力的市場競爭下,其他物流園區也並非沒有機會。只要深刻體會“網際網路+”智慧物流的實質,科學規劃且合理運營,在國家政策紅利的支援下,想像空間依然無限。

在筆者看來,物流園區要實現盈利,最快且最有效的途徑首先是要“結鏈成網”,形成區域性規模化、網路化和標準化的緻密型聯盟,再通過引入具有園區管理能力且可以攜手大客戶形成垂直型聯盟的第四方物流企業,形成物流園區的“管理網路”。

(作者為清華大學網際網路産業研究院副院長)劉大成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李玉

(原標題:“管理網路”可以打破物流園區供不應求卻虧損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