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稿件

從土窯洞到小洋房 瑤玉村的脫貧攻堅之路

摘要:群山環抱中的瑤玉村風景旖旎,然而兩年前的這裡,還是滿山土窯洞、泥坯房, 2015年,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始,短短幾年時間,一棟棟小洋房拔地而起,錯落有致的分佈在香山腳下。

4月20日下午,中國網採訪團一行從陜西省銅川市照金鎮出發,來到30公里之外的瑤玉村。

群山環抱中的瑤玉村風景旖旎,然而兩年前的這裡,還是滿山土窯洞、泥坯房, 2015年,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始,短短幾年時間,一棟棟小洋房拔地而起,錯落有致的分佈在香山腳下。

微信圖片_20170420211749

從土窯洞到小洋房:香山腳下5千余人的移民搬遷

銅川市廟灣鎮瑤玉村坐落在香山腳下,香山上種植有大量連翹、黃芪等藥材,當地還曾經流傳著這樣的俗語——“上山一把抓,回來再分家”,居住在此的一千余名村民便靠山吃山,貧困戶達到了上百戶,瑤玉村村主任宋忙學説,“幾年前的大家住的都是土窯洞、泥坯房,房子裏都能看到天。”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隨著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的召開,全國各地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號角。瑤玉村也不例外,為了改善村民生活環境,2015年4月銅川市耀州區委區政府結合廟灣鎮規劃和長遠發展,規劃建設象山小鎮移民(脫貧)集中安置區。

瑤峪村移民搬遷項目地處大香山景區內,佔地面積約560畝,規劃建築面積130000平方米,以獨門獨院的形式安置原住村民117戶,周邊移民搬遷村民的安置形式為多層電梯住宅,可容納300余戶。項目的總體設計規劃依照“山水林田湖”的標準為依據,著重保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建築空間依地形起伏而建,層次變化,形態豐富,區域內交通路線合理佈局並全部硬化,大小停車場分佈適宜。

2016年11月起,搬遷戶陸續搬進新居,如今,全鎮的5000余名村民全都住進了獨門獨院的大房子和多層電梯住宅。

該移民搬遷項目的建成,不僅徹底改善了老區村民的房屋居住條件,文化生活建設也一併統籌規劃,安置區內各項配套齊全,幼兒園、小學、村委會、衛生站、文化活動廣場、健身中心、圖書館一應俱全;同時,基礎設施也一次性到位,區域內有污水處理站,垃圾收集站,通訊基站,配電站,以及未來的天然氣壓縮站,讓村民以及遊客都享受到與城區一樣的配套服務。

微信圖片_20170420211814

“授人以漁”:自主創業助推脫貧攻堅

村民的住房問題已經解決,但是村民接下來將如何生存?如何致富?

該項目在設計之初便已將村民的脫貧問題、未來的生活生計等問題列入規劃之內。瑤峪村的移民搬遷項目的商業配套街區,不僅滿足村民自身的消費購物需求,村民還可以利用自己的房屋以及商業街區自主創業,為前來遊覽觀光的大量遊客提供餐飲、住宿服務;廟灣鎮鎮政府還邀請了專業團隊來為村民進行餐飲、服務等專業培訓,使村民都能各有所長,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小鎮後續的物業管理工作,也需求大量的工作人員,沒有創業能力的村民,也能謀求到一個工作崗位,不需再遠赴它鄉打工謀生。

瑤玉村瑤玉組村民王福安告訴中國網記者,以前家裏的所有收入均來自種地,但家裏還要供養兩個孩子上學,他偶爾外出打工,即便如此還是入不敷出,生活十分困難。移民搬遷項目建成後,他花了四千元就搬進了170平米“小二層”,現在正在裝修,王福兵説“等房子裝修好,我們要在這兒開個農家樂,以後生活會越來越好的。”

微信圖片_20170420211804

因地制宜:實現實實在在脫貧致富

廟灣鎮黨委書記左曉兵説,這一間間房子只是初步解決了村民的住房問題,改善了村民居住環境,距離完全脫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下一步鎮政府將著手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依託大香山景區,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第三産業,不僅要讓村民搬進新房,更讓村民有穩定的收入。

左曉兵告訴中國網記者,脫貧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數字脫貧、假脫貧,必須要讓老百姓實實在在的脫貧,廟灣鎮計劃在2018年實現村民基本脫貧,2020年實現全部脫貧。(記者 周彤)

  責任編輯: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