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傳統文化正復興丨今年春天,和西安高新區一起尺牘傳情

摘要:隨著現代高科技及消費觀念的普及,手寫的書信在我們生活中日漸消失,而代之以微信、短信、微網志、QQ等多種現代化多媒體的溝通渠道。交流方式越來越方便,而人與人之間的之間的關係卻日漸疏遠。“見字如面”那般溫馨地場景不復再有。

書信與我們

最近很多身邊的朋友在討論兩個節目,《朗讀者》和《見字如面》。

640

當封封書信,被那些或溫婉或激昂的聲音娓娓讀來,那些家國人事,即使相隔萬千歲月也變得清晰而真切。

這也勾起了不少60、70和80後的回憶,那些年在白熾燈下提筆寫信的日子,恍如昨日。

640

 

很多60後、70後,曾為遠方的親人寫下家書,寄託牽掛;很多80後甚至第一批90後,在學生時代都交過筆友、每週要去三四次收發室,訴説年少的喜悅與煩惱。

那時候沒有微信和電子郵件,甚至沒有手機,卻總有幾個你願意以信寄情的人。

640

 

想起當時我們對著信紙斟酌字句,凝神思考的樣子,無端端便覺得溫暖,也替那個即將收信的人,覺得幸福。

曾經,書信是一字一句的愛,一筆一劃的情義。在車馬郵件都慢的時代裏,寥寥數語,也是紙短情長。

尺牘與文化

你也許不知道,書信還有另外一個更文氣的名字——尺牘。

尺牘,最早指古人書寫的工具。是一種用一定規格的木板(少數用三棱形木柱)經刻寫文字後製成的書籍形式。

在紙張發明之前,用竹木或帛,製成尺把長的版面,用以書寫記事,敘情表意,傳遞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牘、尺鯉、尺箋、尺翰、尺書等多種稱謂,其中以尺牘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為信件的代稱。

640

早在春秋時代,古人就有書信往來之事。據《左傳》記載,昭公二十五年:“右思不敢對,受牒而退。”牒就是指信函。“尺牘”最早出現在漢代。《漢書·陳遵傳》上説,陳遵這位漢代官員當時很喜歡寫信,也愛收藏一些信札。他以“與人尺牘,主皆臧弆以為榮。”東漢學者杜篤的《吊比幹文》裏也有“寄長懷于尺牘”的記載。漢代之後的書信多用“函”,也就是用小木盒裝著的信,這也是書信又被稱為“函”的來歷。

640

 

尺牘發展到後來,演變成為一種文體——文札,也稱書信體散文。既是人們交流的載體,又是一種文學表現形式。它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觀點發生了變化;講求一定的文辭修飾,有一定的格式,成為古代文人喜聞樂見的文學體裁,遠遠超越了尺牘本身的含義。至今保留下來的尺牘經典莫過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王羲之尺牘》。堪稱中國歷史上書信體文學作品的精典,今天看來彌足珍貴。

尺牘在中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古代應用文的主要類型之一,也是融合中國書法、文學等多種審美于一體的藝術樣式。因而尺牘不僅具有歷史文獻價值,還具有高度的藝術審美價值。

640

 

小小的尺牘信,往往寄託了真摯的情感,通過這些紙間所承載的生活片段,我們可以還原一個時代的資訊,感受一個時代的風貌;近年來國家不斷提倡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將傳統文化的復興上升到獨特戰略資源的高度,這無疑是傳統文化復興的大好時機。而文化落實貫穿在我們生活裏具體而微的細節,比如給親人給朋友靜靜地寫一封信,比如細緻的打開遠方親友的信札,感受字裏行間的溫度與親情。

隨著現代高科技及消費觀念的普及,手寫的書信在我們生活中日漸消失,而代之以微信、短信、微網志、QQ等多種現代化多媒體的溝通渠道。交流方式越來越方便,而人與人之間的之間的關係卻日漸疏遠。“見字如面”那般溫馨地場景不復再有。

信札賞析

下面我們一起賞析兩篇大家的信札,重溫見字如面的溫情。

640

 

胡適《小芳札》

題識:“小芳:我到家了,家裏的人都想念你。你現在已上課了嗎?你是很好的孩子,不怕沒有進步。但不可太用功,要多走路,多玩玩,身體好,進步更快。你有空時,望寫信給我,隨便你説什麼,我都愛看。請你代我問爹爹媽媽的好,並問弟弟妹妹的好。”

圖片中這封信是胡適1929年寫給朋友陶孟和的長女陶維正的信,信中所説的“小芳”的爹爹媽媽,就是陶孟和夫婦,大家對於陶孟和是社會學家這一點都比較熟悉,其實陶的夫人沈性仁也是民國著名的才女,房龍的《人類的故事》,就是她翻譯的。

1929年,胡適已經是名滿天下,但是我們看他寫給朋友女兒的信,溫情脈脈卻又不道貌岸,難怪有人説:這世間如果有君子,那他的名字一定叫胡適。

“不可太用功”,要“多玩”,現在還有長輩會這樣對晚輩説話嗎?

640

 

張大千《信札兩幀》

題識:“師子道長兄左右:前上一書,想邀青及矣。人物山水先寫成八幀,如能令裱家托好,變與更好,因弟後面俱襯粉,故也。仕女約一星期後可繪,然聞稚柳上海方面需用六百元,甚急,問曼士兄當知之,如尚未籌得,可先於弟潤資即為償之。但不令稚柳知之可也。匆上,即叩大安,弟爰頓首,正月二十九日。”

以上這封書信,可以見得民國藝術家之間的惺惺相惜之情,大千張爰在信中委託友人王師子,用自己賣畫所得之錢,接濟同是畫家的謝稚柳,並囑託一定不能讓謝稚柳得知這一事情;患難相助,卻又不讓人得知,這封信中的資訊説明瞭大藝術家的胸懷與細緻,今日閱讀,仍使人溫暖。

尺牘傳情——

中國近現代書信文化展及朗讀會

正是因為以上種種,我們決定舉辦“尺牘傳情——中國近現代書信文化展及朗讀會”,旨在通過這樣的方式改善現代對於手寫書信的重視與關懷,以此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普及與再生長。

640

 

主辦:西安高新區黨工委宣傳部、高新區文明辦

展覽為期多長時間?朗誦會在哪天舉辦?活動有哪些亮點?

這些小新先賣個關子,更多“尺牘傳情——中國近現代書信文化展及朗讀會”的消息請繼續留意“西安高新”官方微信。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這個春天,我們一起尺牘傳情。

來源:weixin.qq.com  責任編輯:謝斐然

(原標題:傳統文化正復興丨今年春天,和西安高新區一起尺牘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