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能合作築就中哈互利共贏之路

摘要:裏海之濱的阿克套是哈薩克著名港口城市,由於周邊油田眾多,這裡也是哈薩克重要的石化行業基地。在這座美麗的能源之都近郊,坐落著中國與哈薩克在非資源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中哈裏海瀝青合資公司。

129499391_14884155585081n

中哈裏海瀝青合資公司哈薩克員工在認真檢修工廠設備。

裏海之濱的阿克套是哈薩克著名港口城市,由於周邊油田眾多,這裡也是哈薩克重要的石化行業基地。在這座美麗的能源之都近郊,坐落著中國與哈薩克在非資源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中哈裏海瀝青合資公司。瀝青廠投産3年來,改寫了哈薩克瀝青依賴進口的歷史,為哈薩克基礎設施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再也不用以原油換瀝青了

沿著蜿蜒的濱海公路開車大約15分鐘就到了阿克套郊外。在一望無際的荒原中,往來的大型貨車、油罐車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道路兩側是鱗次櫛比的石化相關企業。作為該地區最大規模的石化工廠,中哈裏海瀝青合資公司高聳的儲油罐、現代化的廠房、整齊排布的管線以及整潔的廠區環境,格外引人注目。

哈薩克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是原油開採和出口大國。然而,由於煉化技術發展相對滯後,該國許多石化産業鏈下游産品長期依賴進口。2014年以前,哈薩克近九成的瀝青需要從俄羅斯等國進口,嚴重制約哈薩克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發展。中哈裏海瀝青合資公司設計年産瀝青超過40萬噸,建成投産後完全滿足了哈薩克對道路建設的需求,徹底改寫了哈薩克瀝青嚴重依賴進口的歷史。

“哈薩克再也不必面對用原油換取瀝青的尷尬局面了,”瀝青廠總經理趙景忠對本報記者説。哈薩克幅員遼闊,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對道路瀝青的需求巨大。趙景忠説,該國過去只有個別煉油廠有一些小的瀝青生産裝置,年産量不過幾萬噸,根本無法滿足每年數十萬噸的需求。為此,哈薩克不得不將本土開採的原油無償送往其他國家的煉廠,在支付高額的加工費、運輸費後,以進口的方式將瀝青買回來。

瀝青廠由中國中信集團與哈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共同投資。經過3年的建設發展,瀝青廠目前每年可加工原油100萬噸,生産氧化瀝青、改性瀝青、混合油等産品。中信集團哈薩克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陽向本報記者介紹,2016年,瀝青廠在曼吉斯套州名優工業産品評比中榮獲銀獎,已被列入哈石油加工企業名錄。2017年,瀝青廠計劃申請進入歐盟市場的産品認證,力爭實現對外出口。

説到瀝青廠對哈薩克的重要意義,該廠行政與人事部主管阿比爾卡伊爾·白帕科夫對本報記者提起了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的話:“現在我們終於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保障國家的道路建設了,我感到無比幸福。”

  為兩國戰略對接服務

未來,隨著“西部歐洲—西部中國”國際公路幹線以及“希姆肯特—克孜洛爾達”等哈薩克國內洲際公路建設項目的深入推進,瀝青廠的産品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中國“一帶一路”與哈薩克“光明之路”經濟計劃對接的重要成果和推動力量。

“為中哈兩國發展大局服務,為哈薩克民眾帶來更多福祉,是企業孜孜以求的目標。”談到瀝青廠過去幾年取得的成績,孫陽告訴記者,截至2016年6月,瀝青廠累計在哈薩克納稅超過2000萬美元。

除了為哈薩克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外,瀝青廠還為當地民眾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瀝青廠人力資源部高級經理柯普別爾根諾夫·馬拉特告訴本報記者,在企業籌建階段,瀝青廠累計為當地創造了2000多個就業崗位。在正常生産經營階段,工廠直接聘用的哈薩克籍員工有210人,間接為企業提供各種服務的當地人大約300人。

企業在生産過程中,還結合哈薩克獨特的氣候特點,研究測試更符合本土需求、在低溫環境下耐受性與抗疲勞性更強的改性瀝青。“實際上,我們已經拿到了改性瀝青生産許可證,但産品一直未投入市場,”瀝青廠總機械師周瀚章向記者解釋説,這種瀝青多數用在高速公路等高等級道路上,需求量大,附加值高,投入市場後會給企業帶來更大收益。瀝青廠2015年小規模試製的産品全部優於哈薩克國家標準,成為在哈薩克境內首次成功生産的改性瀝青,填補了該國空白。“但考慮到哈薩克個別地區經常出現極端天氣,我們認為有必要用更加嚴格的標準對産品進行測試,進一步優化原料配比和加工工藝,確保産品在更加苛刻的環境中不出問題。”

  見證中哈員工深情厚誼

7年多的時光,瀝青廠創造了歷史,也見證了中哈員工的深情厚誼。瀝青廠現任採購部經理阿爾曼是哈薩克人,2013年初通過競聘來到瀝青廠工作。小夥子踏實肯幹,業績突出,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贏得了在廠裏擔任翻譯的中國女孩韓江紅的芳心。2013年底,兩人喜結連理。目前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孩子,家庭幸福美滿。

“我們和中國員工相處得非常融洽,遇到不懂的問題,他們總能耐心解釋,大家相互理解、彼此支援,共同克服各種困難,感情也越來越深。”瀝青廠員工加比特告訴本報記者。

王富華是廠裏的總儀錶師,從企業籌備初期就在一線,一幹就是7年。面對哈薩克缺少儀錶自動化專業人員的現狀,他找來各種資料反覆進行培訓,專業詞彙表達不清就畫圖示範,一直到當地同事完全理解為止。很多哈方技術人員都親切地稱他“師傅”。

“王師傅不光教知識,關鍵時候還衝在最前頭。”柯普別爾根諾夫説,有一次生産過程出現異常,一台閥門無法打開,情況危急,哈方同事幾經努力無法排除故障。王富華到現場後,冒著高溫油品泄漏著火的危險,迅速檢查設備,排除故障。在場的人驚出一身冷汗的同時,也紛紛為王富華的敬業精神和高超的技術水準豎起了大拇指。

在“一帶一路”宏偉倡議的指引下,瀝青廠不僅創造了兩國經濟合作的歷史,也在一個領域徹底改變了哈薩克的歷史。相信未來瀝青廠的優質産品在鋪就一條條高速公路的同時,也將築就中哈互利共贏之路和民心相通之橋。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吳玉琪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