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美食——一種不一樣的絲路印記

絲綢之路,一條商貿之路,一條連接亞洲、歐洲與非洲的交流之路。千百年來,多少商賈以它為生,多少城鎮因它而興。那些隨駝隊而來、而去的,除了琳瑯滿目的貨物,還有一種不為人所注意的東西,悄悄地、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它是如此的普通,仿佛一切本該如此,它又如此深奧,蘊藏的是文化深處的遺傳密碼和圖景,它就是——美食。

48fb355e227e8c9970635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除此之外,它還承擔著許多其他的功能,比如文化功能。在千百年來的人類交往中,在各種文化的傳播與交匯中,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橋梁的作用。不同的文化創造著不同的美食。美食的交融其實就是一種文化的交融,是一種我們對不同文化的接納與借鑒。而因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這種交流媒介,更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其所産生的影響也更為深遠。

13060634_200851120718_2_看圖王

其實,早在千百年前,這種融合就已經在絲路沿線開始蔓延。在位於高昌故城的阿斯塔那墓葬群中,就曾出土過幾枚唐代的餃子,以及我國目前考古發現的惟一一件月餅式點心——寶相花紋月餅。這些典型的中原食物,出現在千里之外的高昌,並融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説明當時絲路沿線的民族文化交流已非常頻繁,漢人飲食習慣的流入,正是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最好見證。

t011d8046fad187c591

今天,在絲路起點西安,這種因不同文化融合而産生的美食也並不難尋找。料正味醇、湯鮮肉爛、香氣四溢的羊肉泡饃,是陜西小吃的代表。大詩人蘇軾,在品嘗過羊肉泡饃後,就對它留下了"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評價。關於羊肉泡饃的來歷,就有這樣一種説法。唐肅宗至德二年(西元757年),唐朝軍隊與借來的“大食”軍隊從一道平息了“安史之亂”。在唐王朝天子的恩準下,部分“大食”士兵被獲准駐兵長安。“大食”兵行軍打仗時常攜帶面餅。這些士兵根據自己原有的生活習慣,將變幹的面餅拌以羊肉和羊肉湯食用,這便形成了羊肉泡饃的雛形。

2010510133011328

據説,在伊朗,如今還能找到有一道名為DIZI的著名美食,小金屬鍋裏盛著羊肉豆子湯,泡入撕碎饃片,用小棍搗爛後入口極佳,亦可包入馕中品嘗。很多人將它稱為羊肉泡饃的前世。

那些隨絲路而來的戰士們一定不會想到,他們的“思鄉”之舉,竟會在千百年後,在遠離故土之地,成就一道絕世美食。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麻食、黃桂柿子餅、胡旋餅等,據説都受到了絲路沿線國家生活習慣的影響。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華文明與外部世界聯繫的一條重要人文紐帶,大量域外作物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而被陸續引入,不僅增加了作物的種類,也對中國的農業生産和飲食結構變遷産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據統計,在中國現有的農作物(主要指大田作物、蔬菜和果樹)中,至少有50余種來自國外。它們中的大部分是通過陸上及海上“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的。黃瓜、西瓜、番茄、辣椒、甘藍、苜蓿、石榴、葡萄等,這些如今看似普通的蔬菜、水果,其實都是隨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的。

Redocn_2012042713451229_看圖王

“食”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遙想千百年前,伴隨著陣陣駝鈴,一個個來自中原或西域甚至是更遠地方的商隊,走進那些今天或已湮沒在歷史中的絲路小鎮。這些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一起飲食,一起休憩,不同飲食文化的交流也在他們中間不動聲色地蔓延著。漸漸地,一些飲食傳統就這樣被保留下來,成為絲路在生活中留下的一種特殊印記。這種印記,往往不但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逝,反而會慢慢地深入骨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一種文化積澱,一種誰也離不開、繞不過的靈魂符號。

來源:李丹  責任編輯:吳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