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陜西:“跳起來摘桃子”

——2017年陜西經濟觀察

摘要:隨著國家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和我省謀求追趕超越,我省經濟有望在市場需求回升、有效投資增速上升、實體經濟築底回升、社會經濟積極因素不斷激發的帶動下,進一步保持穩定回升態勢。

2017年1月1日,來自《參考消息》的文章寫道:外媒稱中國經濟繼續領跑亞洲,充滿自信繼續前行。而此前《人民日報》發表的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的2016年中國經濟十大亮點,則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做出了充分的注解。

在全國經濟大形勢下,陜西經濟需要適應更需要突破。對於這一點省委、省政府非常清楚,也把控有度。2016年12月27日的陜西省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省委書記婁勤儉説:“一年來,我們面對欠發達的省情,牢牢扭出發展第一要務,主動適應、把握和引領新常態……經濟運作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

陜西經濟學界也對2017年陜西經濟穩中向暖的趨勢頗為看好,一份來自陜西省資訊中心的報告指出:“隨著國家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和我省謀求追趕超越,我省經濟有望在市場需求回升、有效投資增速上升、實體經濟築底回升、社會經濟積極因素不斷激發的帶動下,進一步保持穩定回升態勢。”

速度陜西 經濟增速始終高於全國1個百分點

我省2016年經濟增速為7.6%,對比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在11月份預判的6.5%的全國經濟增速,“追趕超越”在2016年依舊是步調和速度。

從2013年至今,我省經濟增速從兩位數逐步換擋,穩定處在7%-8%的中高速增長區間,始終高於全國1個百分點左右。這一個百分點無疑對陜西意義巨大,而保持它也需付出相當的智慧和努力。

“跳起來摘桃子”,這句話不僅在本次全會的報告中多次被提及,省委書記婁勤儉更是明確提出“追趕超越”是當前和今後陜西發展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我省在全國的發展位次尚不牢固,隨時面臨被兄弟省份反超的壓力;從“四化同步”緯度來看,我省整體發展與全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省委書記婁勤儉銳利地指出,能否保持住我省在全國第二方陣的地位,能否如期同步合格建成小康社會,陜西面臨的挑戰很大、困難不小。

壓力催生動力,這其中,因時因事的當下措施,注重長遠的政策革新,穩準有力的項目投入,幾種力量構成推動陜西速度的動力組合。

措施上,工業穩增長促投資21條措施、民營經濟加快發展22條措施。有力挽回年初工業和民間投資下降的不利局面。

政策上,全年取消146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審批事項和6項國務院取消事項的初審環節,省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4項。開展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6項改革試點深入實施……“放管服”改革與結構調整的結合帶來經濟的推進。

項目上,西城高鐵、西安地鐵三號線、榆橫—濰坊外送輸電通道等重大項目建設,全年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06萬億。

超出全國的發展速度,是陜西的成就,也是陜西的需要,更是國家的戰略。

當前,我省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經有17個國家戰略涉及陜西。內容包括區域發展、結構調整、科技創新、民生改善等形成了政策的全覆蓋。陜西的經濟速度對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創新發展戰略等都有重大影響。所以可以推測陜西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高於全國的增長速度。

實力陜西 8041.79億元打造《中國製造2025》“陜西版”

在省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第一次會議上的報告中,《<中國製造2025>陜西實施意見》被三次提到。什麼原因讓書記省長都對這個實施意見如此關注?

《<中國製造2025>陜西實施意見》涉及總投資8041.79億元,對14個領域共100個項目提出具體建設要求。其主要目的是通過重大科技創新、智慧製造、工業強基、工業品牌建設等重點任務,強化工業基礎,注重整合應用,加快我省製造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

《<中國製造2025>陜西實施意見》釋放出強烈信號,陜西經濟發展的製造時代已經開啟。

經濟學家張仁華認為:當前陜西工業體系已基本構架起來,能源化工、電子資訊、航空航太、裝備製造等佈局已完成,關鍵是強化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提高品質與規模。

全省在製造業方面的成就也頗為引人注目:

汽車産量達到40萬輛;

新舟700飛機獲得訂單185架;

中興通訊智慧中斷産值超過100億元;

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建成裝機達1100萬千瓦以上;

全省企業活力增強,38戶大型省屬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285億元,增長11.8%。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75家,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729家。全省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06戶,營業收入過百億元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4戶。

《中國製造2025》開篇就提出: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陜西省是中國製造業的重要基地之一,在“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中央在陜西佈局了很多大的製造業項目,後來陸續發展,到現在已形成通用和專業設備、製造加工、國防、航空、航太等門類比較齊全的製造業體系。

然而從全國來看,陜西製造業在全國製造業中的佔比偏低,整體實力仍然較弱。2014年,陜西製造業單位數佔全國製造業單位數的1.2%,資産總計佔全國的2.1%。2015年中國裝備製造業100強當中陜西僅有兩家。

陜西省資訊中心主任、經濟專家李振平提出:陜西製造業的發展策劃置入歷史前進的大背景中去,與當前發展大戰略、大趨勢緊密結合。

國家的製造業佈局為陜西的製造業發展提供了契機,豐富的教育資源、大批的高新産業資源、傳統製造業的底子都成為陜西製造的天然優勢。

當下,陜西在汽車、通用設備、3D列印、積體電路智慧終端等産業方面已經全面推進,同時配套産業成長壯大、産業鏈條延長,實現集群化發展。製造業對陜西經濟機構的深度轉化,對陜西經濟發展的持續推動將成為重大力量。

創新陜西 “一院一所”模式驅動全國前五的技術合同成交額

西安奇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程東,此前是加拿大某高科技企業高管,擁有整合光學器件核心專利。2013年他帶著4位國際頂尖人才落戶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程東看來,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的創新用人模式、開放的辦所理念吸引了自己。如今,像程東一樣選擇落戶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的人才越來越多。

自2007年起,西安光機所正式提出了“拆除圍墻,開放辦所”的理念。進而創建“人才特區”,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探索研究所與社會的深度融合。

截至2016年7月,西安光機已孵化培育高科技企業100家,引進海外高端團隊50個,實現産值30億元,新增就業4500多人。

“開放辦所、專業孵化、擇機退出、創業生態”構成了西安光機所的模式特點。相應地,西北有色院的模式也可以用4個詞來概括:三位一體、母體控股、股權激勵、資本運作。

2016年,陜西的兩家研究單位不僅成為新聞的熱點,也因為它們的大膽實踐為陜西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條全新的路徑。

陜西省政府推出《2016年西安光機所西北有色院創新模式複製推廣工作方案》,並在全省範圍內確定30家“一院一所模式”試點單位。有業內人士説,這個模式好比“用杠桿撬動地球”。

該方案明確提出,結合“一院一所模式”推廣,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軍民融合、支援校企合作助推眾創眾籌為目標,依託陜西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發起或參與設立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微種子、微天使基金3隻。

2016年陜西專利授權同比增長45.7%,技術合同成交額位列全國前五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數量分別位列全國第二和第三位,鋁鎂基符合材料關鍵技術為我省首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

“一院一所”模式帶來的不僅僅是陜西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思路和實踐,更強烈地表達出陜西要憑藉科技實力有所作為的謀略。

省長胡和平明確提出,加快建立科技成果眾包、眾籌平臺,新建一批專業化眾創空間,完善“創業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選擇若干産業創新聯盟試點設立“專利池”,讓“雙創”成為發展的新引擎。

活力陜西 在新一輪對外開放前沿創造全國第二齣口增速

西安至華沙和莫斯科中歐班列開通;

新增國際航6條,總數達到42條;

開通西安至阿姆斯特丹貨運航線……

如果説絲綢之路是駱駝的腳掌踩踏出的人類跨越大洲的合作。那麼2016年,在陜西開通從地上到天空的各條道路,無疑充分表達著“一帶一路”上來自陜西的合作共贏的渴望。

中國(陜西)自由貿易實驗區的正式獲批,標誌著我省站在了新一輪對外開放的前沿。陜西經濟的腳步註定要越走越遠。

陜西期望通過構建新的全球價值鏈和龐大的內需市場,吸收國外高端生産要素,如技術、人力資本要素來推動陜西經濟升級。

陜西自身也做足了對外開放預習和實踐的功課。

平臺建設上,歐亞經濟論壇及歐亞經濟綜合園區、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西鹹新區能源金融貿易中心、亞歐大陸橋最大的陸港西安國際港務區及綜合保稅區……作為內陸型自由貿易試驗區陜西有充分的對外合作交流平臺。

內生動力上,陜西省以西安高新區、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和國際港務區三大片區為實施主體力推外向經濟。

2016年陜西新設境外企業56家,對外投資增長55%,全年完成進出口總值1950億元,出口增長位居全國第二。

陜西作為新一輪對外開放前沿有利於西部産業轉型升級,也有利於中國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省委書記婁勤儉提出,要深刻領會追趕超越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自覺把追趕超越作為全省工作的中心和主題。無論是製造業上形成的經濟新動力、還是科技創新上形成的經濟新引擎,抑或者是對外開放上形成的經濟新高地,都在力促陜西向追趕超越的目的和使命而去。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李丹

(原標題:陜西:“跳起來摘桃子”——2017年陜西經濟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