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13年,募捐總額超過11億元,參與捐贈人次超過13億;自2017年開始,連續7年實現年度募捐過億元;服務覆蓋26個省市區,惠及鄉村學童436856名。

這是知名公益品牌“免費午餐”的最新成績單。

5月18日、19日,“免費午餐”13週年主題活動在杭州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項目發起人,以及政府部門、研究院所、網際網路平臺等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閱卷,也為“免費午餐”的未來發展再行破題。

“免費午餐”是知名記者鄧飛聯合全國500名媒體人在2011年創建的公益項目,歷經13年的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國內最為知名的公益品牌之一。

“免費午餐”關注山村學童的營養問題,這一項目的成功,首先是因為其所關注的群體——鄉村學童,在當今社會中既重要又常常被忽視。同時,對他們的關注很容易産生共情,在社會上形成廣泛且深度的共鳴。成立13年來,累計捐贈者超過13億人次的龐大數字就充分説明瞭這一點。

與“希望工程”不同的是,“免費午餐”生於網際網路蓬勃發展之時,具有鮮明的網際網路色彩。作為微網志大v的發起人鄧飛,在項目成立之初,正是基於微網志平臺,實現資源聯動和影響推廣。而伴隨網際網路公益平臺的長足發展,支付寶公益、阿里巴巴公益和騰訊公益平臺、新浪微公益等平臺,成為“免費午餐”基金重要的捐贈來源之一。2023年,“免費午餐”項目籌款總額達到10969.3萬元,其中,來自網際網路公益平臺的捐贈比例高達93%。

毫無疑問,濃郁的網際網路色彩正在成為“免費午餐”最顯著的特徵。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周國輝在“免費午餐”13週年主題活動上致辭時就提到,“慈善數字化應用和便民的指尖公益,加速了人人公益的發展。”持續多年參與和見證“免費午餐”的浙江省民政廳官員江宇也説,通過數字化手段提高捐贈效率,利用網際網路平臺拓寬籌資渠道,讓公益更加可持續。“免費午餐”的網際網路特徵日益成為各界人士關注重點和研究對象。

事實上,“免費午餐”的成功,不僅僅在於充分利用了網際網路手段,更在於其與生俱來並貫穿始終的網際網路思維。作為網際網路時代的産物,可以説,如果沒有網際網路就沒有“免費午餐”項目。恰恰是網際網路平臺經濟的高速發展,讓發起人鄧飛充分理解並運用了網際網路思維,綜合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手段,對市場、用戶、産品乃至整個項目生態進行重新審視和塑造。

梳理“免費午餐”的發展路徑可以發現,網際網路思維是項目運作的核心理念,也為項目的縱橫延展打開了無限空間。比如募捐手段的持續創新,“免費午餐”在最早的“月捐”基礎上,于5年前創新性推出“365雲養娃”計劃,倡議人們通過線上平臺參與“日捐”。此外,創意性打通“公益讚賞”渠道,整合各大資訊平臺的內容創作者力量,將“公益讚賞”100%捐贈“免費午餐”。目前,僅微網志大v就有3227人參與“公益讚賞”行動。

另一方面,“免費午餐”既受益於社會公益事業的蓬勃發展,更直接驅動著公益理念的大眾教育。看兩組數據:項目上線至今,免費午餐基金累計通過支付寶公益籌款3.9億元,超過8200萬人次捐贈,單筆捐贈額度約為4.5元;2011年至今,免費午餐天貓公益店累計籌款1.58億元,公益寶貝6200余萬元,超過13億筆公益捐贈,單筆捐贈額度約為0.16元。如果説對公益項目的認知和參與是最直接的公益教育形態,那麼,“免費午餐”藉由網際網路平臺而形成的“高參與人次、低捐贈額度”的特徵,恰恰最大程度上促進了公益教育的大眾普及和持續感化。其潤物無聲的教育力量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持續發展無疑是一種巨大貢獻。

運作13年以來,“免費午餐”以合規為底線,為項目的發展夯實根基。如免費午餐基金第五屆監督委員會監事長劉輝所説,合規建設是免費午餐實行內外監督的重要途徑。13年來,團隊不斷探索建立了網路捐贈公示、微網志巡查和現場稽查、突擊稽核、村校聯合等多種方式,保障著免費午餐基金合規運作。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記者 石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