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愛江:未來教育視域下的學校管理改革實踐

發佈時間:2023-11-22 09:55:2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白愛江,高級教師,現任沁源一中校長、中國教師報特聘課改專家、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特聘專家、太原師範學院特聘客座教授導師。任職期間,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好校長”等榮譽稱號。

       大國崛起,需要教育支撐;中國創造,需要教育轉型;社會進步,需要教育助推;區域振興,需要教育拉動;民生改善,更需要教育服務……白愛江校長從三個方面與大家交流對未來教育視域下學校管理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一、沁源一中的教育現狀

       沁源縣第一中學,始建於1952年,校園寬敞明亮,是一所設施設備齊全的現代化學校,是長治市示範高中,山西省德育示範學校。

       學校現有在校學生2032人,設40個教學班,有教師260人,其中外聘管理及名師團隊14人,具有副高級職稱教師50人,佔比19.2%,40歲以下教師117人,佔比45%;碩士研究生58人,佔比22.3%。學校師資隊伍的學歷層次高,結構合理,是一支有活力的教師團隊。

       2020年7月,沁源縣委、縣政府在綠色發展中實施教育先行戰略,提出了“以教育聚人口”的發展戰略,對教育進行了改革,引進了人才,加大了投入。沁源一中教育教學基礎比較薄弱,新一屆校委班子以構建高品質教育體系,建設未來學校為目標,確立了學校三年發展總要求是:構建、優化、引領,強管理、抓改革、豐內涵、提品質。兩年來,全校師生頑強拼搏,攻堅克難,沁源一中的育人環境、管理改革、制度建設、文化引領、後勤服務等均呈現向上、向好、向優的良好態勢,學生開始比思想、比學習、比進步,教師比素養、比業務、比成果,師生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形成了校風純正、教風嚴謹、學風濃厚的良好風氣,各年級教學成績均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高考,沁源一中二本以上達線數與2020年相比提升了73個百分點,長治市委、市政府授予了沁源一中高考成績“先進集體”稱號,2022年高考達線數創歷史新高,比2020年提升了102個百分點,超額完成市教育局下達的各項指標任務。

二、治校實踐與改革探索

       一是思想立校——把準“定盤星”

       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加速迭代,世界已全面進入智慧時代,同時,也為教育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可以説,教育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重塑世界格局的一個關鍵變數,因此,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為未來人才賦能是大勢所趨。高中教育是奠定未來人才的重要基礎,未來人才應該是人文素養和科技素質兼備的人才,是跨界綜合性人才,是創新型人才,是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中國脊梁。

沁源一中以未來學校建設理念為指引,堅持“立德樹人、科學管理、品質第一、全面發展”的辦學思想和“思想立校、管理強校、課程興校、文化潤校、評價活校”的辦學方略,堅持“細節為上、落實為王”的管理理念,以“規範形成習慣就是品質,平凡做到極致就是卓越”為發展理念,持續做好“理想信念、生涯規劃、行為習慣養成、意志品質、學科素養和卓越教育”六大目標教育,全力構建“課程育人、管理育人、組織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服務育人”七大育人體系,思想統領使學校的各項工作有了方向性和前瞻性。

       二是管理強校——打好“組合拳”

       當下學校管理存在過度的功利化、科層化、秩序化傾向,造成學校實踐中“管理宰制教育”的管理主義盛行,學校管理本應具有的教育性遭到弱化乃至遮蔽。學校作為培養人的專業機構,管理本身也應該是一種教育,不適合的管理將會導致不完整的學生。未來學校的管理方式要求“組織扁平化、合作無邊界化、分工去中心化、交流無障礙化”。

因此,沁源一中在學校管理中,一切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效率至上,責任至上。積極推進校長職級制和“縣管校聘”改革,通過科學設崗、個人申報、崗位述職、專業能力測評對管理崗、教師崗、教輔工勤崗進行了直聘、競聘和選聘。選聘結束後內設機構由原來的26個整合為6個,中層領導由原來的76人減為38人,解決了機構臃腫問題,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機制,調動了教職工工作積極性,為盤活縣域教師資源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沁源一中建立了“級部、教研、班級”三個協作體為基礎的管理協作團隊,採用“圍繞一線決策、通過一線落實、注重一線反饋、加強一線考評、待遇向一線傾斜”的五線工作法,創新“高起點決策、低重心運作、近距離服務、走動式管理”的管理模式,學生實行了全封閉、軍事化、網格化、精細化全員管理,以每日“一研、兩測、三操、四育”(四育即,養成教育:自勉文、激情早操;理想教育:勵志晨會、勵志歌曲、勵志視頻;感恩教育:感恩禮、集體宣誓;責任教育:新聞聯播、自省文。)貫穿教育教學始終,積極探索綜合素質評價管理,加強了班主任班級教學管理,強化了夢想導師制,推行了學生自主管理,深入推進了學生學業管理制度建設,將學習行為表現納入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營造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處處有落實的全員育人氛圍,打造出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良好校風和“行為習慣像軍人、學習品質像戰士”的優良品質,初步達成了“建標準、樹規範、優品質”的目標。

       三是課程興校——牽住“牛鼻子”

       未來學校的課程將根據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設置主題,通過跨學科的課程整合,在不同學科領域之間建立聯繫,促進知識的活化,加強知識學習向實踐創新的遷移,是讓學校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精神家園、讓學校更富生命力與創造力的課程,是讓每個學生成長更加不同,讓每個學生人格更完善、人性更完美、人生更完滿的課程,是基於時代需要、更好地培養 21世紀核心素養的課程。

       沁源一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軸、訓練為主線、思維為主攻”為課堂教學改革理念,堅持“沒有組織就沒有預期、沒有設計就沒有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沒有要求就沒有成效、沒有落實就沒有品質、沒有評價就沒有活力、沒有流程就沒有習慣、沒有素養就沒有發展”的大教學觀,強化課堂改革,重視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積極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提升教師的“獨立處理教材的能力、自主駕馭課堂的能力、引領團隊研究的能力、篩選處理資訊的能力、熟練掌握並運用新技術的能力、敏銳洞察教育動態的能力、科學實驗和精準描述的能力、持續學習和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審美創造和思維創新能力、開放視野和國際接軌能力”的核心競爭力,在理性認識中豐富自己、在總結經驗中充實自己、在交往互動中發展自己、在把握規律中提升自己、在借鑒他人中完善自己,從而提升教師專業素養,適應未來教育發展趨勢。

       與此同時,沁源一中根據高考“一核”“四層”“四翼”的命題依據,圍繞高考命題堅持把創新思維和學習能力考查滲透到命題全過程的原則,進一步落實“重思維、重應用、重創新”的命題要求,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創新了“一天班級教研、一天學科教研”的雙迴圈教研新模式,出臺了《“生命課堂”教學模式操作指南》,嚴格落實了“學——做——批——研——審——編”的一日教師素養,積極打造了以“學案導學為載體、小組學習為背景的分層次自主學習”為方式的6—7—4—2課堂教學模式,為全體教師開通了智慧中小學、學科網、智學網和正確雲等教學資源平臺,將“講課標、研真題、觀優課、審學案、組作業、網上學、探規律”作為教學研究的新要求,構建了“課堂教學流程化、教師教研專業化、環節設計興趣化、作業設計考試化、師生互動民主化、學業管理制度化、評價激勵藝術化”的生命課堂教學的良性機制,嚴格落實以課標為目標、以實際為底板、以問題為導向、以研究為方法、以模式為路徑、以品質為核心的六項教學要求,深入到心、點燃心燈;深刻到學、指導學法;深研到行、做好規劃。抓細備課關、抓活課堂關、抓嚴輔導關、抓精練習關、抓實分析關、抓好督查關,構建了教學目標全面、明晰的課堂,學生喜歡的課堂,生動活潑、和諧發展的課堂,教學預設巧妙、課堂生成精彩的課堂,心心相印、教學融合的課堂,為全面實現沁源高中教育高品質發展奠定了紮實的教學基礎。

       四是文化潤校——激活“動力源”

      未來需要的人才絕不僅僅強調掌握專業學科知識這些智力因素,其更強調了非智力因素。諸如,有理想、有積極向上的力量,與人合作的能力,勇於創造的信心等等。

       沁源一中著眼于未來的人才培養規劃和教育發展戰略,以“英雄沁源、紅色基因、不畏艱險、追求卓越”的沁中精神為引領,不斷拓寬“三全”育人的新思路,通過加強班級、走廊、宿舍等場所的特色文化建設,以文化人,創設了“讓墻壁説話、讓氛圍育人、讓精神傳承”的成長空間;通過校園的“三聲(讀書聲、思辯聲、歡笑聲)”、樓道的“三禮(禮讓、禮貌、禮儀)”、教室的“三入(入班即靜、入座即學、入學即專)”、學習的“三定(定標、定量、定時)”、宿舍和餐廳的“三jing”,(安靜、乾淨、精進)等等,以文育人,拓寬全環境育人新思路;通過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二個主題詞為十二個月的文化活動主題,弘揚了正氣,宣傳了典型,積極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對學生每日的自勉文、激情早操、勵志晨會、勵志歌、感恩禮、集體宣誓、自省文等一日常規的文化熏陶,陶冶了情操,滋潤了心靈,培養了品格;通過組織演講比賽、歌咏比賽、軍體訓練、社團活動、成人禮、研學旅行、紅色遠足等活動,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激活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了愛黨愛國信念,建立了全員、全程、全面育人的新機制,落實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五是評價活校——舞好“指揮棒”

       好的教育的最根本性標誌,不是把不一樣的人用一樣的標準培養成一個模子,而是把每個人培養成他自己,讓每個人成為更好 的自己。這樣才能最大程度釋放人的能量,釋放人的可能性,這也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未來教師不是存在於未來世界或虛幻想像中的教師,而是肩負使命、讀懂學生、重組課程、塑造品格、陶冶情感、探索創新、聯結世界的“大先生”,為讓教師和學生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沁源一中注重用好評價“指揮棒”,建立了評價平臺,創新了激勵機制,健全了制度保障。   

       一是以年級建立級部對標平臺,形成級部競爭、班級競爭、師生競爭的良好態勢。以學科建立開放平臺,與兄弟學校比增幅、比進步、比提升,營造學先進、趕先進、爭一流的良好氛圍;以班級建立協作平臺,發揮班主任核心作用,落實學業管理和全員育人的任務和目標,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二是設立集體獎和個人獎。集體獎:設優秀宿舍和文明宿舍獎;設優勝級部、優秀學科、優勝班級獎等。個人獎:設卓越獎、優秀獎、奮進獎、潛力獎、學科標兵、道德之星、文明標兵、優秀學生幹部;成績優秀標桿教師、專業素養優勝教師、學生評價魅力教師獎等。

       三是出臺了《教師師德和業務考核方案》《教師成績品質考核方案》《班級考核方案》《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等,健全了教師教育理論測評、教研成果展評和專業理論考評的評價制度。每雙週級部對教師一日素養成效和學生綜合素質進行客觀評價;每月年級對學生及班級常規和教師教學常規進行總結通報;每半學期學校對教育教學品質進行總結表彰;以光榮榜、挑戰書、夢想墻、學生成長欄等為陣地弘揚正氣、樹立典型,激發師生爭先進位的幹勁,營造了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學生有了方向感、責任感、約束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教師爭做關心熱愛學生、注重示範引領、加強教學管理、做好知識傳授的“四維老師”。

       三、搶抓機遇在改革中贏得先機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地説:“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令人深思,五大尖端科技(高端發動機、新材料、生物醫學、高端數控機床、晶片等五個領域)急需人才突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業的關鍵是“人才”,基礎在教育。所以,國家不斷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就是要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沁源一中積極推進新高考綜合改革,聚焦政策,超前謀劃,組織管理團隊和骨幹教師走出去學習成功經驗,積極參加上級主管部門開展的“新高考綜合改革研討會”等活動。出臺了《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和《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多維度、多渠道統籌推進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同步”綜合改革。

       一是抓住核心,找準方向。沁源一中建立了生涯規劃教育導師體系,即生涯學業導師、生涯課程導師、生涯成長導師和生涯實踐導師四個群體,實現學業指導、生活指導、生涯指導的全覆蓋。通過理想信念教育、生涯規劃課程、興趣活動社團和社會實踐,創新了沁源一中學生生涯規劃“五步曲”,讓學生清晰未來成長之路,制定學習計劃,科學選擇適合自身的選考科目。

       二是避強爭優、科學選科。沁源一中根據12種選科組合的專業特徵,依據興趣專業原則、專業覆蓋率原則、總分最大原則和避強爭優原則,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自我管理能力,沁源一中將實行行政班與教學走班並存的機制,選課走班,培養學生個性化發展。

       三是沁源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高中教育,經常深入沁源一中調研指導,持續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解決了師資結構性短缺困難,實現了資訊化智慧精準教學系統全覆蓋,滿足了新高考改革的需要。

       教育,承載著更多期望,肩負著更大責任,實現教育現代化,探索改革構建未來學校,是我們每個教育人責無旁貸的使命。(圖文由長治市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