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育:家中三代人都是山西大學學子

發佈時間:2023-09-25 10:37:3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張靖育,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23級新生,來自山西忻州,家中三代人皆是山西大學的學子。姥爺曹沁生,畢業于山西大學中文系63級甲班;父親張建軍,在參加工作後通過成人高考進入山西大學學習。“受到姥爺的影響,且欽慕于百廿山大深厚的歷史底蘊,我的第一志願便是山西大學,最終如願來到自己喜歡的考古學專業學習。”她這樣説。

“興趣與責任令我選擇考古”

       張靖育從小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幼時最喜歡看的是紀錄片《探索發現》。她對於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很嚮往。正是這份好奇心、求知心,使她愛上了歷史,愛上了考古。 

       “我從小便受到姥爺的影響。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什麼叫做知識分子的責任和擔當,也明白了生活應當是充滿活力與闖勁的。在他的引導下,我開始有意識地對充滿未知的世界發問,試圖探尋其中的奧秘;在探索的過程中,我逐漸愛上了歷史,愛上了作為歷史承擔者的文物。每當我站在一處遺跡、一座古塔前,我便肅然起敬、熱淚盈眶。每一次與文物的相遇,都進一步堅定了我要選擇考古專業的決心。”

       俗話説,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這片悠久的土地上有著無數珍貴的文物,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的任務急迫而繁重。張靖育説:“我希望自己是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希望自己可以獻身考古事業,為山西的文物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讓家鄉越來越好。”作為一名有擔當有目標的山大學子,張靖育自覺承擔起文物保護的責任,同時她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山西,讓家鄉變得更好。

“傳承令我熱愛山大”

      “我的姥爺是家裏第一代大學生,他時常向我講述他在山大的故事。講述過程中總會流露出對山大深沉的熱愛與懷念。姥爺是過去山大《燈塔報》的主編,他的文字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正是山大這片土地培養了他,生長出了這些直擊人心的文字。從那時起,我便在內心埋下了要來山大的種子,這顆種子的發芽則是在日後的求學生涯中。”

        83歲的曹老先生精神矍鑠、十分健談。走進考古文博學院後,曹老先生指著三層的一間教室激動地説:“這就是我們曾經上課的地方。”張靖育如今就讀的考古文博學院所在的主樓,便是曹老先生曾經就讀的文學院的所在。建築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但文化之間的傳承,責任之間的接替,卻是生生不息、經久不衰的。

      “我的父親在參加工作後,才通過成人高考考進山大,因為他想提升自己。他是一個積極進取、熱愛工作的人,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考了各種證書。”

       張靖育的父親張先生亦是受到曹老先生的影響才選擇了山西大學,而張先生本身也加深了張靖育與山大的關聯。父親的勤奮刻苦也給張靖育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他的陪伴與鼓勵令張靖育克服了成長路上的許多困難。

      “當然,我也很感恩我的母親,感激我的弟弟,感謝因為一些原因今天沒有來到這兒的外婆、爺爺、奶奶。”張靖育補充道。

“命運令我來到山大”

      “當初填報志願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決定來山大。我報考了山大的考古學(文物全科)專業,但凡報考順序稍微變動一下,我將會與考古專業失之交臂。但命運就是如此湊巧,我的分數恰好讓我被山大文物全科專業錄取了。説來也是挺感慨的,我們一家三代人都是山大的學子,這就是和山大的緣分吧。”

       命運是偶然的、不可控的。對於張靖育而言,許多偶然的因素匯聚在一起使她剛好考到了這個位次;而內在命運又是必然的、可控的。她從小在內心種下了要來山大的種子,並不斷地刻苦學習,最終考上了山大,使這顆種子長成了參天大樹。一家三代皆是山大人,有緣分的指引,但更多的是熱愛與堅守。

“堅持最初的理想,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是一個有點內向的人,我希望在大學裏能夠多鍛鍊自己的社交能力,讓自己更加放得開。高中三年為努力學習,我不得不丟掉許多興趣愛好。如今考入大學,希望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拾我熱愛的東西,比如吉他、葫蘆絲、笛子。另外,我想要變得更自信,變得更加優秀,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奉獻社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當張靖育第一次踏入山大校園,她便意識到這正是她所嚮往的大學模樣,也意識到自己已然成為一名大學生、一名山大人。她將告別高中生活,打破高中思維,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去迎接屬於她的、充滿無限可能的大學生活。

       輕舟已過萬重山,過去一切的積累都已化作她通往更高平臺的階梯。山大矗立在三晉大地之上,堅守著、傳承著;山大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奉獻著、傳承著。(山西大學供稿)